上週五,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第二季)開播,那英、張惠妹、庾澄慶、汪峰正式亮相,節目組給他們策劃了一個搞怪的名字“那張漁網”,遭觀眾多方吐槽;同時播出的湖南衛視《快樂男聲》全國20強比賽中,李宇春首次以評委身份亮相,對她的表現,觀眾質疑與喝彩齊飛;而在《快樂男聲》週五直播時,則出現了令人大跌眼鏡的一幕:評委陳坤與謝霆鋒因意見不合,陳坤怒將手中耳麥砸向謝霆鋒……選秀節目越來越多,資源卻日見匱乏,炒作評委成為今年各大選秀節目競爭的殺手锏和新的興奮點。
話題不夠,評委來湊。今夏,選秀節目遍地開花,打開電視機,螢幕上“快樂男聲”、“中國好聲音”、“全能星戰”、“中國夢之聲”等選秀節目輪番上陣,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暑假檔至少有13檔選秀節目同步開播,堪稱“奇觀”。選秀玩起了碰碰車,觀眾的審美疲勞自不待言,最大的抱怨是選手品質不高,真正出類拔萃的選手已屬罕見。這幾年選秀節目輪番轟炸,好苗子一茬茬被拔得差不多了,選秀節目老套煽情的炒作模式,也讓觀眾漸漸失去了好奇心。這時候,各大衛視之間的PK,有不少就靠評委來“救場”了。不管“陳坤怒砸謝霆鋒”是故意炒作還是“真性情”呈現,總之收視率與關注度瞬間就上去了。
今年選秀節目還有一個明顯變化是,玩“跨界”的評委越來越多。《中國最強音》請來了國際影星章子怡,《中國夢之聲》《快樂男聲》分別請來了演員黃曉明和陳坤,主辦方選擇評委不一定從專業出發,俊男靚女對收視率的貢獻更可觀。觀眾曾小由在微博上坦言,自己看《快樂男聲》就是為了看評委謝霆鋒,“一到選手唱歌就按快進,到了評委點評時間再停下來看。”
縱觀這幾年的選秀節目,早些年,有關評委的話題大多圍繞“毒舌”和“罵架”展開,超女評委楊二車娜姆、黑楠等當年就以罵人的狠勁兒早早出名,舞林大會的評委金星甚至被人整理出了“金星語錄”。最近的舞林大會,她與當年的學生、同樣是評委的方俊“掐架”,致使對方憤而離席,現場好不熱鬧。體現“人情味兒”的評委也很易博出位,那英脫掉高跟鞋跑上舞臺與選手合唱,柯以敏摘下手上戒指送給選手,楊麗萍飽含熱淚讚選手,都成為觀眾熱議的焦點。
如果説之前評委的表現是“個人秀”,現在的評委更像是“抱團演出”,強調分工合作。去年《中國好聲音》就去掉了主持人串場,只靠評委間調侃來活躍場面。評委分工其實早有安排,“庾澄慶負責插科打諢、在導師之間調侃;性格直爽的那英負責本色發揮;劉歡定位做學院派、大師級的評判;楊坤的定位就是草根,用他自己曲折的音樂經歷去對比學員,引發共鳴。”
站在聚光燈下的評委,其點評的專業性已被忽略,演技才最重要。一個明顯的對比是,甩噱頭、會調侃的評委能博人眼球,而點評理性、作風低調的評委卻乏人問津。像《中國好聲音》去年四大導師之一的劉歡在鬧騰的選秀場上總有長袖難舞的尷尬。而《中國最強音》裏的音樂教父羅大佑,更加像是來打了場醬油,反倒是章子怡雖然很難給出專業的評點,但一顰一笑秒殺不少眼球。
評委由旁觀者變成了舞臺主角。對此,南京大學新傳院副教授胡翼青分析説,“選秀節目要做到變化與創新,確實很困難。當選手的資源已經挖掘殆盡,要繼續保持節目的關注度,只能靠評委來奪眼球,增強節目的情節性。所以我們看到,與過去的選秀節目相比,評委越來越活躍了,互動性也越來越強,能説會道、善於搞氣氛的評委最受節目組歡迎。”
什麼才是“好評委”,胡翼青用“三會”來總結,“會説、會表演、會講故事。”評委除了嘴皮子功夫外,還要會根據“劇情”演繹各種反應,甚至還要嘮嘮叨叨跟選手拉家常。今年各類選秀節目的評委在熒屏製造了足夠多的話題,也帶來足夠高的收視率。據調查,上週末《中國好聲音》《快樂男聲》收視率一路飆升,評委表現功不可沒。
但也有觀眾抱怨,有的選秀節目從頭到尾秀評委,把選秀做成了評委的“脫口秀”。網友 Flosculus直言,“説到底我們看的還是秀,不是你們幾個評委的唧唧歪歪。”對於這類節目背後的生成機制,胡翼青分析説,“他們的目的,不是為選出好聲音、好歌手,而是怎樣最大程度地吸引觀眾眼球,賺取最大的利潤。”賺錢無可厚非,只不過評委們太注重表演,可能會忘了評委本身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以公正、專業的態度,發現、評選出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