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致答謝詞時,奧斯卡頒獎禮現場的鏡頭搖向了最有獲獎呼聲的斯皮爾伯格。這時無論他表現得多麼鎮靜,還是有敏感的人能從他的表情中讀出失望,這是禮貌的笑容掩蓋不住的。
其實這也很難怪罪影迷們存有偷窺的心態,因為這一心態根本就是電影公司不斷推高的。媒體固然有推波助瀾的動作,但是製片公司在競爭中的大傾向,才更是主導“選戰”的主要力量。 如今年度評選塵埃落定,回頭看看曾經硝煙瀰漫的好萊塢,也很有點意思。
正像頒獎當晚,儀式的主持人西斯 麥克法蘭所説的那樣,今年得到提名的幾部影片,個個都首先是票房贏家。在九部影片中,有六部的票房拿下上億美元的好成績。於是每一家都毫不吝嗇地傾瀉出上千萬的美元,來做公關宣傳。
這場公關大戰,花樣百齣。其中有特別組織的嘉賓影片觀摩,豪華招待會,強勢影星遊説,外加舖天蓋地的廣告宣傳。《逃離德黑蘭》和《林肯》兩片在頒獎儀式開始前,還專門砸錢購買了30秒鐘的高價電視廣告。
能夠制定必勝的戰略和戰術,當然也是影片脫穎而出的關鍵。《逃離德黑蘭》一片中沒有像詹妮佛 勞倫斯那樣巧笑倩兮的美女,可是他們的團隊有兩位都曾獲得過“世界最性感男性”稱號的男人——該片的製片人喬治 克魯尼和導演兼主演本 阿弗萊克,他們聯手拉票遊説,被認為是好萊塢最有風采的團隊。
而《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的製片人哈維 韋恩斯坦動的是另一番腦筋。在傳統上,有希望在奧斯卡得獎的影片以在感恩節前後在美國全國大影院上映為最佳。可是韋恩斯坦用上了新的策略。當他在多倫多電影節上看到了競爭對手如《少年派》和《林肯》等影片在業內外的反應後,他決定再次使用以前在獲獎片《國王的講話》時用過的方法。他先是讓影片在美國16個影院小範圍放映,在建立了口碑聲譽後,再逐步擴展放映影院數量,結果將越來越多的觀眾吸引到了大銀幕前,直到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宣佈了提名名單後,才推廣到全美國。
斯皮爾伯格的《林肯》不斷透露戴-劉易斯在表演時的內幕,比如他對工作非常投入,戲裏戲外就要求大家稱他為“總統先生”;還有在劇組的通訊錄上,根本沒有丹尼爾 戴-劉易斯的名字,卻把他列為“阿伯罕姆 林肯(林肯總統的全名)”等等,為他獲獎加推力。而且在金球獎儀式上,斯皮爾伯格還出其不意地邀請到了前民主黨總統克林頓到場助威,向本黨老前輩致敬。真是應了那句話:“影片好得驚動了黨。”
在所有這些策略中,最重要的是,製片人要讓將近6000位“奧斯卡評委會”成員都看到自己的影片。這樣做當然很容易理解,沒有看過影片的評委是肯定不會給影片投票的。
不過,每一個對“小金人”虎視眈眈的人們,都不能違背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所做出的公平競爭規定。在這些規定裏,包括只能給評委們送影片的DVD光碟,不能用任何方式贈送和郵寄禮物。在提名名單公佈後,就不準邀請評委參加酒會,更不能用任何手段賄賂評委。
對那些在去年早些時候就開始放映了的影片,如《少年派》和《悲慘世界》,製片人連DVD光碟都不能寄,只能千方百計説服評委到影院去看了。
但是用各種方法打動和影響評委,則不在禁止之列。所以《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的導演戴維德 拉塞爾用精神保健為題,為美國副總統拜登放映了自己的影片。拜登看後在自己的推特網頁上發表了評論,還上載了照片。顯然他們希望利用白宮的影響力,給自己的影片助力。
至於評委是否為之所動,則又是另一番情況了。一位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成員這樣表示:“學院已經對評選做出了正規和公平的規定,影片的競爭都必須在合理和准許範圍內。所以實際上,我們並不看重他們所做的五花八門的公關,只要是真正好的影片就能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