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你什麼叫職業精神!把最好的結果呈現給觀眾,這叫職業精神!你以為在那兒攪局叫職業精神嗎?我為什麼願意當托,就是為了把最好的節目在大年三十呈現給觀眾,説我什麼都可以!”這是董卿在錄製《我要上春晚》的節目現場對於“託兒”的職業精神發飆時所説的話。
每到春節聯歡晚會,魔術播出後,第二天便是各類魔術揭穿的帖子,各種對於主持人“託兒”的不屑。輿論似乎紛紛站在自認為正義的高處,貶低著“託兒”的虛假一面。但不知參與輿論的人們有沒有想過,引起大眾的輿論爭執也是當今娛樂産業想要達到的目的。換句話説,當下娛樂節目的行銷是離不了“托”的。
首先,“託兒”本身就是娛樂節目製作的一部分。就像魔術表演,“託兒”是魔術表演得以進行的一個重要步驟。如果沒有“託兒”,魔術就難以進行,難以滿足觀眾的好奇與期待心理,就難以完成一個完整的娛樂節目。
而現實生活中其他綜藝節目也是如此。前階段的綜藝節目中的“職業觀眾”被輿論推上風口浪尖,觀眾表示受騙。但是,在筆者看來,“職業觀眾”作為綜藝節目不可或缺的氣氛製造者,就相當於影片的“背景音樂”,渲染節目氛圍,調動觀眾情緒。畢竟,“職業觀眾”也是綜藝節目製作的一部分,是節目所需。搞笑類的綜藝節目需要“職業觀眾”的大笑來渲染氣氛,感染電視機前的觀眾,幫助觀眾釋放壓力。而能夠觸動內心、感人的節目也需要“職業觀眾”的淚水帶動觀眾的情緒,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其次,“託兒”所帶來的強大的輿論影響也是娛樂節目製作希望獲得的效果,借“託兒”的負面來炒作自己,成功地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畢竟,觀眾對於魔術的揭穿和對於“託兒”的憤慨,使得網路搜索量以及節目知名度直線上升,這是有目共睹的。
娛樂圈是一個怪圈。“託兒”、“職業觀眾”被公眾詬病,輿論甚囂塵上,但是,這些“作假”現象依然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天津衛視《非你莫屬之臥虎藏龍》的“虛擬觀眾”。觀眾的謾罵聲、吐槽聲讓一檔節目迅速被廣大人民熟知,這種負面行銷的做法不得不驚嘆其病毒式的傳播速度和傳播效益。娛樂節目製作方嘗到了這樣的“甜頭”就一發不可收拾,“託兒”變成了節目的負面行銷手段。
再者,很多觀眾對於娛樂節目有一種“找茬”的心理需求。有這樣一個觀眾群體,他們傾向於去解構節目製作方給大眾呈現的世界。而一次次“找茬”後,大眾興奮的自我觀點表達所帶來的輿論有目共睹。當今娛樂市場便洞悉了這種受眾心理,將節目有選擇地“露出破綻”。源源不斷的“託兒”、“職業觀眾”就是在這利益訴求中應運而生。
由此可見,不管是出於充當“背景音樂”的節目製作一部分的“託兒”,還是靠“託兒”帶來輿論效果的負面行銷,或者是節目為了迎合觀眾的“找茬”心理,“託兒”都是節目製作方與受眾互動的結果,娛樂不能沒有寄“托”。
當然,“託兒”維繫娛樂節目的生存發展終究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正路,綜藝節目還需“修行靠自身”,自我創新乃是娛樂節目行業的當務之急。(劉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