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追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時間:2013-06-20 13:22   來源:人民日報

《尋路》劇照

  經過創作團隊3年多的不懈努力,在中國共産黨建黨紀念日前夕,在繼《解放》、《辛亥革命》之後,我們把與著名作家王朝柱合作的第三部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尋路》奉獻給全國觀眾,心裏感到十分欣慰。

  《尋路》秉持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嚴格尊重歷史真實,以廣闊的視角、宏大的敘事,全景式講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代中國共産黨人在中國革命的重大歷史關頭,堅持從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歷經艱險,大膽探索,在革命根據地的艱苦鬥爭中,成功地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光明道路。熱情讚頌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了探尋中國革命正確之路而浴血奮鬥的堅強意志和遠見卓識,深情謳歌了一大批革命先烈為了革命事業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豪情壯志與犧牲精神,對教條主義、宗派主義以及腐化墮落、叛黨變節分子進行了有力的鞭撻和批判。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深情闡述“中國夢”。他説:“全黨同志必須牢記,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此時,《尋路》正在贛南外景地緊張拍攝,大家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思索《尋路》的創作歷程,感到無比親切。從一定意義上説,中國共産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歷經艱難曲折,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尋路歷史。

  《尋路》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中國共産黨92年的征程中,1927年至1932年這段歷史重要而特殊。由於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失敗,中國革命陷入低潮,中國共産黨遭受了建黨以來最嚴重的損失,這也促使中國共産黨人開始認真思索失敗的原因。對於這個原因,毛澤東同志在12年後所作的《〈共産黨人〉發刊詞》中進行了系統總結。他説:“這時的黨終究還是幼年的黨,是在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的黨,是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都懂得不多的黨,是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還沒有完整的、統一的了解的黨。”“由於沒有經驗,缺乏深刻的革命認識,還不善於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毛澤東選集》第二卷,610—611頁)。《尋路》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

  《尋路》嚴格按照歷史的真實脈絡,形象地描述了中國共産黨人對中國革命道路進行艱難探索的過程。從文家市決定轉兵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和山區,尋找落腳點,保存革命力量,到井岡山時期對根據地建設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從三灣改編到古田會議,毛澤東在長期的戰鬥和實踐中,系統地總結了勝利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提出了人民軍隊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原則,確定了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建設綱領;在與“左”傾盲動主義、冒險主義和以城市暴動為主要途徑等不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錯誤做法鬥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系統提出了在農村建立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這樣一個過程,深刻揭示了歷史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産黨、共産黨為什麼選擇毛澤東、中國革命為什麼選擇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歷史必然。

  道路問題是關係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尋路》將這段崢嶸歲月用最大眾化的電視手段進行藝術再現,將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寫成一部生動形象的歷史教科書,可以讓廣大觀眾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認識中國革命的艱難曲折,並從一大批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輝煌業績中受到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禮;可以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更加堅定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和決心,給人以思想的鼓舞。《尋路》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告訴人們,要發展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照搬西方之路,只有探尋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夢”。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