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25日中午,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在洛杉磯杜比劇院閉幕,24個獎項的獲獎名單新鮮出爐。作為世界影壇最重要的四大電影獎之一,奧斯卡獎因較為成功地發掘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對電影創作潮流的巨大影響力,更有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美國)等殿堂級的學院力量作評獎後盾,備受矚目。
電影界的普遍共識是,能否得到奧斯卡獎的認可,是影片是否具有綜合實力的最顯著標識。長期以來,中國電影人為了在奧斯卡等國際電影大獎上有所斬獲,付出了各種努力。中國電影如何在影片的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在國際大獎評獎規則和國內觀眾審美期許,在符合獎項認可與堅持創作準則之間作好利弊消長的權衡,拿出真正的好作品,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近年來,對國際大獎評獎規則的研究成了一個獨立行業。以“奧斯卡標準”為例,電影人往往消費中國話題、東方元素,在影片題材方面,古裝、宮廷、武俠似乎成為吸引歐美評獎人注意力的不二選擇。為了實現商業價值、完成市場指標,宏大敘事、豪華製作必不可少,在電影技術方面向著高精尖不斷突破,影片的視覺風格不斷挑戰“學院級”的先鋒理念。同時,在廣告宣傳和市場開發上也下足了本金,越來越多的中國影片邀請國際巨星加盟,除了影片本身需要之外,明星的國際市場號召力恐怕是更重要的考量。
同時,“奧斯卡標準”盛行,由電影人得獎帶動的國內電影市場消費心態逐漸形成。商業片意味著好看,明星就意味著票房保證,那些小成本、使用普通演員、缺少前衛表現風格的作品逐漸無人問津。2011年,反映東北老工業基地下崗職工現實生活的影片《鋼的琴》,由於商業元素不足,在宣傳發行階段難以擠進大片雲集的電影市場,票房慘澹;2012年,反映武漢底層挑工家庭現狀的作品《萬箭穿心》,因為沒有大明星,與《鋼的琴》命運相似。發燒狀態的“大片”熱,讓更專注反映當代現實的影片難以棲身,這部分電影人的創作空間被嚴重擠壓。
獲得國際大獎的認可,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市場的有力渠道,但是中國電影以怎樣的形式、狀態走向世界值得考量。在商業指標、大片潮流的市場生態中,對藝術價值的堅守、對基於現實主義的民族性的堅持,是電影人、電影作品長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