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轉型為社會發展增利

時間:2013-01-11 14:36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體育的轉型,和時代發展節拍緊密呼應。

  從展示國家形象,激發民族自豪,以有限資源優先推進精英體育;到更多關注個體幸福提升,提供公共體育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育轉型,是在過去輝煌成就基礎上對發展理念和內涵的進一步豐富。

  這樣的轉型,前提是金牌單一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根基是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百姓生活日漸充盈;動力是大眾體育需求的均等化和多樣化;目標是發展成果普惠民生,推進體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自身社會價值最大化。

  轉型有著強烈的現實針對性。中國選手已穩居奧運金牌榜最強競爭者的行列中,但國人的身體素質和運動習慣卻並未相應增長。衛生部2012年8月發佈《“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中有83.8%的人從不參加鍛鍊,經常鍛鍊(每週鍛鍊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鐘)的人僅佔11.9%。奧林匹克精神怎樣激勵人們,最緊要的就一條——參與。

  轉型也是對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深遠謀劃。體育不僅能為國爭光,還能為社會發展增利,為民眾生活增福。而要實現體育事業、體育産業乃至體育文化的協調發展,現有發展格局“調結構,轉方式”是必然之舉。只有適應時代變革,跟上社會需求,才能找到發展的堅實依據和未來路向。

  這樣的轉型,需要體育主管部門意識轉變,措施落實。發展增量離不開體育社會化、市場化,現有的管理理念、體系、手段能否適應,應當以開放的姿態傾聽各界呼聲建議,借鑒先進和成熟的經驗,勇於創新,尋找並確立符合自身條件的發展模式。

  這樣的轉型,也不是體育部門一家之事。地方政府能否落實全民健身“三納入”,學校體育需要什麼樣的制度去推進,大型體育場館和體育俱樂部經營現階段能否得到政策扶持,居民小區怎樣才能保證體育用地不被擠佔等。新的挑戰也會與改革相伴而生,各方能否形成合力,需要更高層面的設計與監督。

  體育是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一扇窗口。體育更能為每個人的生活帶來健康、歡樂、激情與希望。

  體育轉型,此其時也,時不我待。(薛 原)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