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順清/畫
雲南人民出版社主辦的大型文學期刊《大家》被指刊印同一個刊號、刊名的“野雞刊”,專事收費登載各種論文,為雜誌社斂財。據稱每月斂財近200萬元,一年不少於2000萬元(6月25日《中國青年報》)。
名為中文核心期刊,內容卻如同大雜燴,一本期刊光目錄就佔去9頁,竟也引得一眾高學歷者“中槍”,荒誕的事實背後呈現的是一個浮躁的學術環境。在仍以論文發表數量論英雄的學術評價機制下,一些高學歷者為了提高自己的學術成就,達到評上某種職稱或保住飯碗的目的,往往採取各種手段增加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或發表等級,抄襲、剽竊、買賣論文等學術腐敗現象愈演愈烈。
與此同時,隨著在報刊出版業推行市場化體制改革,一些報刊開始走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道路。為求生存,在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開始公然為“花錢買論文”一族大開方便之門:拿錢即可發表,不管品質好壞。大多數時候,這樣的期刊並不在市場上流通,而且印刷數量限定,也因此,“花錢買論文”者不會在社會和學界面臨風險,而期刊也能夠從中漁利並且遊刃有餘。
顯然,所謂《大家》期刊正是依循著這樣的路徑,在浮躁的學術環境中大肆斂財。一套人馬,一個刊號,兩種不同的期刊,打著中文核心期刊的旗號,以版面費高出別人近一倍的價格套利。然而,這樣的騙局並不難被戳穿,所謂核心期刊早已不再,中國知網、國家圖書館均尋不見,卻仍有人對“野雞期刊”樂此不疲。
浮躁的學術環境孕育了“野雞期刊”,進一步擾亂了正常的學術秩序。要剷除“野雞期刊”滋生的土壤,首先要遵循學術規律,按照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人才的要求,建立一套系統科學、分類管理的科研評價機制,以發表論文的品質、被引用的情況作為評價標準,改變以發表數量論英雄的觀念和做法,促使人們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加重視論文的品質而不是數量。
其次,建立和完善責任追究機制,對剽竊、抄襲、買賣論文等學術腐敗行為,不能停留于“口頭批評”或“社會輿論譴責”,要訴諸於司法途徑,對學術期刊買賣論文的行為,不僅要採取法律制裁,還應適當予以清退。
最後,引導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期刊加大創新力度,走出一條既適應市場化又有助於學術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