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溫故1942》期間,導演馮小剛有過情緒上的波動,尤其是在微博上發表的“稱自己拍戲度日如年”,“對電影的愛越來越淡”,言語間流露出息影的意思。這番話不僅在圈內引發震動效應,我想,導演馮小剛自己也沒預料到,微博上的一句“撒嬌”竟讓其簽約公司華誼兄弟的市值一天之間減少了1億元。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拍攝這部影片的難度以及馮小剛對華誼影視的影響力。劉震雲的《溫故1942》講述了一個關於饑餓的故事。1942年,河南大旱,災民3000萬,河南成了母親煮食自己嬰兒的地方。關於饑餓,劉震雲説:小説中既有“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記憶,也有美國《時代週刊》記者白修德的考察,共同記錄了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卻的一次災難。劉震雲坦言:“這部小説本來不適合拍成電影的,但馮小剛把這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這也難怪馮小剛在微博上發表了諸多抱怨。單是要拍那“漫山遍野”的災民,就把馮小剛折磨得夠嗆。微博上的“牢騷話”,現在看來,這也是一種緩解創作壓力的一種手段。當然,把這個不可能變成可能,不能不提的是影片集合了眾多大牌明星,除了兩大奧斯卡影帝蒂姆 羅賓斯、安德烈 布洛迪外,陳道明、張國立、徐帆、張涵予、段奕宏等都加盟劇組。
看馮小剛有關《溫故1942》的報道,總會想到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故事都是發生在抗戰那個年代,而且兩位導演又都邀請了奧斯卡影帝的加盟,這不知是無意識的巧合,還是一種針對性的對抗?除了提升人氣效應,張衛平還想借這位奧斯卡影帝新科狀元,為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造勢;馮小剛這次會不會也是為了奧斯卡請來兩位奧斯卡影帝?我想不會,因為,馮小剛多次表示,我們的電影是拍給中國人看的,不適合奧斯卡制定的遊戲規則。對奧斯卡表現出一種冷漠的態度。
馮小剛電影《溫故1942》終於殺青。3月19日的晚上,馮導包下整個“千人宴會廳”,與辛苦拍戲的劇組工作人員把酒言歡。晚宴現場,心情大好的馮導上臺致詞,首先感謝劇組工作人員一直以來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他也坦言拍這部戲非常辛苦,自己的壓力也很大。不過之後還會有更加繁瑣的後期製作需要去完成,看來馮導的“累”遠遠還未結束。
現在,可以用如釋重負來形容馮小剛此時此刻的心情,儘管後期製作的任務並不輕鬆,畢竟最耗精神和體力的拍攝任務已經完成了。宴席結束後,在場的眾多工作人員紛紛合影留念,馮導和張國立也是對在場人員的照相請求有求必應。這是一個多麼溫馨的場面,一部優秀電影的誕生,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全劇組人員的共同辛苦和拼搏奮鬥,舉辦這樣一場聲勢浩大的慶功會,是對一個創作集體的尊重。
《溫故1942》的故事,使我想到了唐代大詩人杜甫的那首《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閱讀杜甫的《春望》,我們都會從中感受到戰亂摧殘著生命悽然而生面對民族危機的憂患意識。《溫故1942》搬上銀幕,劉震雲説:馮小剛把這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倒使我們對馮小剛更多了一種審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