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上映的國內外電影中,有兩部尤其引起筆者的注意,一部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的國産電影《楊善洲》,另外一部是科幻題材的美國電影《變形金剛3》。這兩部影片幾乎同時上映,但呈現的結果和引起的反響卻很不相同。在此特把這兩部電影拿來做一下比較,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第一是兩部影片的放映時間和場次。《變形金剛3》從早到晚各個時間段幾乎都有放映場次,還設有零點特別放映場,而《楊善洲》的放映場次寥寥幾個,少得可憐。影院幾乎把所有的放映廳都給了《變形金剛3》,而《楊善洲》這部本土電影則像打遊擊一樣,放映廳少且放映時間不固定。一時間,《楊善洲》倒成了稀罕物,需要找影院挑時間才能觀看。
第二是兩部影片的票價。美國在每人平均收入數千美元的情況下,電影票價一般為10美元左右。中國的每人平均收入只有數千人民幣,而一線城市的國産電影票價均在60元上下,引進的國外電影的票價甚至超過百元。這不禁讓人納悶:我們的電影到底在為誰服務?我們預期的觀眾和消費者到底是哪些人?面對如此高昂的票價,普通民眾有多少人能輕鬆地走進電影院,去享受他們的文化生活?如果一部投資成本遠低於美國大片的國産電影,票價卻與美國大片相差不多時,我們是不是可以説,高昂的票價也是阻礙中國電影産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絆腳石?也難怪一些影院週二半價的優惠政策會吸引那麼多人去觀看,可見人們對更實惠的電影票價的期待。
第三是兩部影片的宣傳。兩部影片都毫不猶豫地展開了宣傳攻勢,但結果卻完全不同。《變形金剛3》在放映前,媒體報道鋪天蓋地,呼聲甚高,以致形成了輿論一邊倒的局勢。美國電影這種財大氣粗式的宣傳行銷,是一般國産電影所無法比擬的。相比之下,影片《楊善洲》的宣傳雖然前有一場又一場的優秀事跡報告會,後有一次又一次主演李雪健的見面會,但依然有很多觀眾表示沒有聽説過楊善洲這個人物,和《變形金剛3》商業化的立體包裝相比,《楊善洲》的宣傳在策略上顯出了弱勢。
第四是兩部影片的觀眾評價。國産電影《楊善洲》的放映場次少得可憐,宣傳力度較弱,潛在市場的挖掘度不夠,相關的電影評論更是難尋,以至於很多觀眾都不知道這部影片。而《變形金剛3》在中國則掀起一股看片熱潮,電影院裏滿眼都是擁擠的購票隊伍,《變形金剛3》的衍生玩具也很是熱賣。這一切讓人不禁猜想在美國是否也有這樣的觀看熱潮?是否也存在類似蘋果産品在中國遠比在美國更加熱銷的情景?其間筆者恰好去美國西雅圖出差,發現無論是《變形金剛3》還是《哈利波特》,在美國觀眾眼裏僅是一部普通電影而已,並沒有出現過於狂熱的觀影場面。
《楊善洲》與《變形金剛3》屬於不同類型的電影,《變形金剛3》與《阿凡達》一樣,都是典型的好萊塢式的電影,而《楊善洲》則是典型的傳記式主旋律電影。若我們用商業價值去衡量兩部電影的價值,顯然不夠客觀。影片《楊善洲》強調的是精神價值,其意義在於讓更多人通過觀影去了解楊善洲,去感受他的精神,思想宣傳的意義遠遠大於票房所創造的商業價值。《楊善洲》的真實原型是一名本該安度晚年的退休老幹部,懷著為黨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他老驥伏櫪,身體力行,為百姓種樹開路,為後代留下了價值數億元的山林。難道像這樣的英雄不值得我們去宣傳,不值得我們去歌頌?難道這樣的人物、這種類型的電影僅僅只能從票房去衡量,從娛樂的視角去評判?影片雖沒有可能取得《變形金剛3》那樣的票房,但這位老人所創造的山林價值,再加上他創造的精神價值,是100部《變形金剛3》所無法比擬的。《變形金剛3》一天近乎一個億的票房讓人驚愕,可能又一次成為中國的票房大贏家,但這個贏家究竟能對中國的電影産業發展起到多少作用呢?
國外電影大量無節制地涌入,電影票價越定越高,媒體過度宣傳促使更多的中國民眾成為美國大片的消費者,中國的電影市場逐漸演變成美國電影一統天下,這一切是否影響中國的電影文化安全?若只看到眼前的票房,崇尚票房利益至上,那中國電影的強國之路從何談起?若不重視中國電影的藝術創作和市場培育,又會有多少人願意為電影這門藝術而獻身?
電影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不僅要給觀眾帶來娛樂,更在潛移默化中傳承著民族信念和文化精神。若中國電影不再維護本國的文化利益,不去改善電影生長的土壤,電影文化也會出現“結石”。一個民族文化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在於民眾的文化自覺,同樣,一個民族電影産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在於民眾的電影文化自覺。藝術沒有國界,國外好的電影當然要看,但不能盲目崇拜,而是要有所比較,有所借鑒,有所反思。歸根結底,還是要立足自身,在突破中尋找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