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界冠軍張尚武在北京王府井地鐵站賣藝糊口,引起社會強烈關注。網友“-浪風”為其開通銀行卡,接受社會捐贈;名人陳游標在有意聘請張尚武當自己私人健身教練,月薪一萬元;一家知名酒店的董事長表示,願意為張尚武提供工作,一所醫院更表態願意為他治傷……(綜合7月18日各媒體報道)
儘管張尚武身上有著盜竊以及種種不良的習氣,他在本質上仍是一個功利體育下的“遺忘者”。現在,他把自己的命運展示給圍觀者,也在展示著中國競技體育體制的纍纍傷痕:一切只以獎牌為目的,甚至不惜造假,忽略對運動員個人品行的培養,更缺乏完整而人性化的運動員退出安排。
張尚武的故事,具有傷感的符號意義,對其命運的援手也就紛至遝來。可是,目睹迄今各方對張尚武釋放出的資訊,我總是隱隱地想起鄧玉嬌事件後的類似一幕。針對各方對鄧玉嬌列出的不切實際的工作崗位或機會,早就有媒體指出,這只是對鄧玉嬌“剩餘價值”的榨取,他們更多的並不是要真正幫助她,只是想借鄧玉嬌的名氣提升自己或企業的知名度,以此炒作。
較之張尚武事件,用個人的善意來治愈功利體育的巨大傷痕,當然是一種溫情的舉動。只是,列出的工作或者機會對張尚武適用嗎?把專門開通銀行卡類似的資訊一再發表于微博,網友“-浪風”是在炒作自己嗎?張尚武只有競技性高難度的體操技能,他大概也不適合去做專業的健身教練,酒店裏大概也沒有適合他的工作;至於醫院直接繞過張尚武當前最需要的工作,而宣稱要為他治理並不嚴重的腳傷,這中間似乎也有著微妙的炒作意圖。
我無意對伸向張尚武的手作惡意的揣測,只是太多的先例告訴我們,在一個資訊爆炸和市場經濟的時代,“張尚武們”的確有著被過度消費的可能。他們本身是廣受關注的悲劇式人物,等待援手。可在更多具有“敏銳市場眼光”的人看來,他們卻具有眼球經濟的折現價值,從而憑藉提供工作等途徑對此進行過度的開掘與消費。“張尚武們”被裹脅在其中,成為商家牟利不自覺的道具。我們不能説陳游標先生等的幫助就在此列,但以此對比鄧玉嬌等類似事件,我們不能不謹防這種對張尚武的過度消費。
一半是遺忘者,一半是爭議者,張尚武明天會是什麼?我們尚沒有答案,不過毫無疑問,他需要心理慰藉與開導,他需要一份能夠養活自己又與實際相匹配的工作,他或者還需要重新學會一門謀生的技能。可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多是那些急忙伸過卻又含義不清的幫助之手。這樣的手並不能真正送迷茫的張尚武走出一程,對比那些一地的同情,它們的高蹈,顯得尷尬,也促人産生消費主義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