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軍事瞭望

攪動局勢,美國編織亞太反導網

2016年02月26日 16:24:00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近期,美國借朝鮮問題在韓國力推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導致地區安全問題進一步複雜化。近年來,美國頻頻攪動地區局勢,推動其亞太地區反導系統的建設,在全球逐步構建起“以本土為後盾,以亞太、中東和歐洲為重點”的一體化、多層次反導體系。目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反導系統建設仍在持續,這將對地區的戰略態勢造成重大影響。

  投棋佈子——

  反導系統部署範圍不斷擴大

  自1993年正式提出“戰區導彈防禦計劃”至今,美國已在亞太布設起與軍力部署基本一致的三線反導格局:一線是日本及其周邊,二線是阿拉斯加和珍珠港,三線是美國本土西海岸。

  亞太反導系統主要由三大“子系統”組成。一是攔截系統,主要包括陸基的中段攔截系統、“宙斯盾”系統和末段高空區域攔截系統,海基的“宙斯盾”艦搭載的“標準”系列防空導彈,其中陸基的“中段攔截彈”“薩德”和“愛國者-3”導彈等為主要骨幹。二是預警和探測系統,涵蓋導彈預警衛星系統、多種雷達系統及各種感測器。三是指揮控制系統,陸海空三軍各設有一個指揮中心/指揮部,其中位於夏威夷希卡姆基地的“空軍行動中心”則負責協調亞太美軍的所有反導力量。

  近年來,亞太美軍對各反導“子系統”持續擴大部署。在攔截系統方面,美國在本土西海岸修建“地基中段防禦”系統攔截陣地的新發射井,旨在將地基攔截彈部署數量由2014年底的30枚提升至2018年的44枚。美軍具備反導能力的33艘“宙斯盾”艦(載彈144枚)中的27艘(載彈120枚)已部署到亞太。美國計劃2018年前部署7套“薩德”系統,多數位於亞太。

  在預警探測系統方面,2013年至今,美軍在亞太建成並部署了3部AN/TPY-2型X波段雷達,分別位於日本北部青森縣的日航空自衛隊基地、日本南部京都府的美軍經之岬通信所和關島基地,提升了美軍在東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前沿預警能力。目前,美軍正在東南亞為一部新的X波段雷達選址,以拓展亞太“弧形雷達網”,菲律賓已成為優先選擇。

  在指控系統方面,美國正在部署“6.4版本”的“指揮、控制、作戰管理和通信”系統,研發中的“8.2版本”系統已進入作戰和半實物倣真試驗階段。其中,“6.4版本”系統具備管理區域內多部雷達以及初步的全球作戰管理能力。“8.2版本”在“6.4版本”基礎上進行升級,減少了60%的硬體設備,大幅降低了能量供應和散熱需求,將具備探測與攔截系統直接匹配和管理能力,並實現探測系統的一體化管理。

  技術威懾——

  全方位提升反導關鍵技術

  近年來,美國啟動了多項反導技術新項目,相關預算申請、研製計劃和飛行試驗情況表明,美國正在積極發展主被動反導系統,亞太則是其主要的技術試驗區。

  一是重點改進目標識別和殺傷技術。一方面,全面提升陸海空天平臺的目標識別能力。陸基方面,美國2014年啟動了新型“遠端識別雷達”項目,計劃2020年部署在阿拉斯加,旨在進一步提高對亞太地區來襲洲際導彈的中段精確跟蹤和識別能力。在海基方面,美國2014年完成了新型“防空反導雷達”的關鍵設計評審,並成功開展了目標跟蹤試驗;新型“防空反導雷達”採用S和X波段,目標識別能力更強,計劃2019年服役。在空基和天基方面,美國正同時開展空基光電紅外和天基寬視場(視場角為6和9)紅外探測器試驗,探索提升天基目標的識別能力。

  另一方面,分階段改進和研製新型殺傷器。截至目前,美軍幾種反導系統的技術成熟度並不相同,試驗中總體呈現出“陸基中段攔截系統成功率相對較低,‘愛國者’和‘宙斯盾’系統成功率相對較高,末段高空攔截系統日趨成熟”的發展態勢。針對這一情況,2014年至今,美軍重點進行了“地基中段防禦”系統和海基“宙斯盾”系統的攔截試驗,前者試驗雖終獲成功,但也暴露出殺傷器存在設計和品質缺陷等問題。為此,美國計劃先於2020年部署改進後的“地基中段防禦”系統殺傷器,再于2025年前後研製完成能同時部署于“地基中段防禦”“宙斯盾”和“薩德”系統中的“通用殺傷器”。

  二是積極發展被動反導技術,重點瞄準反艦導彈。美國官方和智庫普遍認為,亞太美軍面臨的反艦導彈威脅日益上升。因此,美國積極研製電子戰和干擾武器等被動反導技術。為改進艦載AN/SLQ-32電子戰系統,提升反瞄準和反監視能力,美海軍正力推“水面電子戰改進項目”。該項目共分4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改進系統接收機和天線組,均已進入生産階段;第二階段主要改進接收機和開放式作戰系統介面等,已完成地面測試;第三階段主要應對未來電子戰可能遇到的威脅,正處於技術研發階段;第四階段目標是光電和紅外作戰能力。2014年6月,美國在關島試驗了“碳纖維煙霧發生器”,利用艦載裝置産生的碳纖維顆粒懸浮在空中形成煙霧,吸收和散射來襲導彈發射的雷達波、隱蔽己方艦船。

  三是發展固體鐳射器,開展艦載鐳射武器試驗。美軍方認為,作為可能“改變戰爭規則”的重要武器之一,鐳射武器可與亞太現有的反導系統互補。2014年底,美海軍在波斯灣的一艘兩棲登陸艦上進行了30千瓦級固體鐳射武器系統的首次海上試驗,擊中一艘快艇,擊落一架無人機,實現了鐳射武器與艦載系統的對接。按照美海軍計劃,2016至2017年將在駐亞太的小型艦艇上安裝和測試100-150千瓦級鐳射器,2020年前後在導彈驅逐艦和瀕海戰鬥艦上實現部署。

  四是升級現役反導系統,使之能夠攔截高超聲速武器。美軍方已開始論證用於反高超聲速武器的反導方案,力求提高現有攔截彈的速度和射程,使之能在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進行機動前實施高空攔截。

  拉攏盟國——

  攪動地區局勢夾帶“私貨”

  利用盟友實現戰略目標,是美國維護戰略領導地位的一個手段。隨著有關國家導彈技術的發展,美國試圖將本國的技術優勢轉化為軍事和政治優勢,依託反導系統建設凝聚盟國。鋻於反導系統是個龐大、投入大且技術難點多的體系,且倚重前沿部署,美國吸收盟國加入反導系統,一方面節約了大量經費,另一方面也使盟國武器打上更多“美國印記”。依託盟國發揮反導系統的監視和先製作用,既可應對對手的軍事威懾,還可“捆綁”盟國分擔風險。

  2012年3月,美國防部提出依託美日韓和美澳日兩個“三邊同盟”構建亞太反導系統。澳、日兩國在反導問題上繼續發揮了美國亞太戰略的南北“雙錨”作用。為強化對亞太的太空監測能力,美已在澳大利亞西部部署了一部C波段雷達和一架先進的光學望遠鏡。日本表現更加積極,2012年,日自衛隊建起由海基“宙斯盾”和陸基“愛國者-3”兩道防線組成的反導系統,計劃到2020財年將“宙斯盾”艦數量從6艘增至8艘,並升級其搭載的攔截導彈型號。此外,日防衛省還在考慮引入美國的“薩德”系統,以構建更為完善的“三層反導體系”,以鞏固日美同盟關係、強化對周邊國家的威懾。

  美國長期希望韓國加入其反導體系,實現美日韓反導系統指揮控制一體化以及預警資訊共用。此前韓國的政策是自行構建“空中大壩”,不加入美國的反導體系,但同意實現韓美反導系統的互操作,接受美日韓預警資訊共用。韓國自主建設的“鐵鷹-2”和研發中的“殺傷鏈”等反導系統,針對的都是朝鮮近程低空彈道導彈威脅。隨著近期朝核問題的升溫,美韓開始加快協商“薩德”系統部署事宜。一旦“薩德”落戶韓國,美國便在東北亞地區擁有了完整的反導體系——“愛國者”為中低層末段反導系統,“薩德”為高層末段反導系統,“宙斯盾”系統則負責海基中段攔截。加上美國本土部署的中段攔截系統,美國在亞太地區構建的多段反導體系便更加嚴密。如果美國在東北亞複製其在東歐地區打造的反導系統,美日韓也將在事實上成為亞太版“小北約”,嚴重威脅地區安全與穩定。(國防大學 倪海寧)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