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俄羅斯為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9週年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盛大閱兵式。這既是俄羅斯國威軍威的大展示,也是俄民眾愛國熱情的大凝聚。筆者認為,這種以戰爭勝利日為契機的國家教育模式,在潛移默化中釋放出了強大的正能量,值得我們結合實際加以對比研究、學習借鑒。
一條閱兵路,半步民族史。每一個民族在其發展壯大的歷史過程中都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俄國人選擇用閱兵的方式紀念衛國戰爭,目的是提醒國民透過紀念日走近歷史、珍視和平。我國作為二戰時期亞洲的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完全有理由像俄羅斯那樣,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9?18”等特殊的日子舉行以閱兵儀式為代表的紀念活動,強化民族記憶、振奮民族精神。
如果把閱兵比作一次專場演出,這種“國家定制”的高規格節慶儀式,是形式和內容的完美契合、謀劃與實施的高度統一。若要更好地發揮作用,就得走一條閱兵常態化之路。步入常態,就不必那麼要求苛刻。回顧新中國以來的14次國慶大閱兵,受閱官兵動作的整齊劃一、分秒不差的背後,是全軍層層選拔的精英半年以上的強化訓練,對一些隊列動作要求都非常苛刻。而歐洲一些軍事強國,受閱部隊的日常訓練和閱兵訓練通常是一致的。筆者在俄留學期間,親歷了學院方隊的組建過程,既沒有建制外的“援助”,從領隊到隊員,是哪個單位方隊人員就從哪個方隊來;也沒有集中式的訓練,僅僅幾週的準備拉出去檢閱,動作並不整齊,但也達到了振奮精神、鼓舞士氣的目的。
步入常態,就不必那麼要求規模。場面與氣勢緊密相連,宏大的場面往往能給人深刻印象。閱兵紀念是大製作下的大手筆,是方隊、戰車、戰機三元素構成的巨幅畫卷。但這也帶來了準備時間長、組織難度大、牽扯精力多等問題,“備閱”實際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俗話説,船小好掉頭。閱兵要經常,就要在場面上做取捨,在元素上做減法,力求把門檻和成本降下來。可以考慮以軍兵種、省市以及發生過標誌性大事的城市為單位,舉辦一些小型閱兵式。
步入常態,就不必那麼要求形式。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日紀念,大閱兵是重頭戲,通常配有向烈士墓敬獻花圈、專場文藝晚會、歌咏比賽等小活動,所有國民都有機會參與,也因此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組織閱兵紀念活動,必須探索和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手段,通過老戰士觀摩團、重武器展覽會等,讓參加的過程成為接受愛國主義熏陶的過程。説到底,閱兵紀念活動作為國防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形式,只有不拘泥于形式、地點、人員,才能真正成為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