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蘇路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僑聯常委、江西省僑聯原專職副主席陳世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建議,引導和協助生産能力相對落後的華僑農場實行産業結構調整或升級改造,讓歸僑職工增産增收、勞動致富。
華僑農場是中國在上世紀50至70年代為安置由東南亞歸國的歸難僑而設立的國有農墾企業,曾經為妥善安置歸難僑生産生活作出了積極貢獻。目前,中國有84個華僑農場。
履職期間,作為僑界的人大代表,陳世春連續五年關注華僑農場的改革發展和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為了解歸僑職工的困難和真實想法,陳世春每年都要去華僑農場調研。
他説:“華僑農場是歸僑比較集中的地方,農場的發展影響了歸僑僑眷的生活。作為一名老歸國華僑,我要代表他們發聲”。
在2013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初次履職的陳世春提出,轉變發展方式、走現代農業合作化道路是深化華僑農場改革的重要內容。
次年,陳世春到江西省三個華僑農場開展部分僑場職工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調研。當年兩會上,他建議建立和完善華僑農場因病致貧歸僑家庭社會救助機制,建立華僑農場困難歸僑職工幫困基金。他還主動與江西省市工會、衛計委等部門聯繫協商,把身患重大疾病的歸僑職工家庭納入各級工會扶助範圍,有200余名僑場職工受益。
2015年全國兩會上,陳世春提出,希望在支援華僑農場改革和現代農業項目用地政策上,給予適當的傾斜和照顧。
2016年,陳世春提出,法律服務進僑場,提高僑場職工的法律知識。
而今,中國大部分華僑農場已相繼完成了管理體制和建制機制的改革,絕大部分華僑農場從農墾企業轉變為鄉鎮一級政府。僑場職工完成了身份置換,基本實現了居有住所、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生活。
陳世春稱,目前來看,不少改制後的華僑農場形成了現代農業的産業格局。然而,仍有部分改制後的華僑農場依然恪守過去單一的産業模式,種(養)品种老化,導致種(養)的産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為此,陳世春建議相關部門對亟需産業結構調整、培育發展新動能的華僑農場(村)進行排查,引導僑場職工做好産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革、為他們爭取財政和政策上的支援與扶助,組織僑界農業專家學者對歸僑職工的種(養)調整或項目改造提出建議和方案,並引薦海內外僑商投資合作。(完)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