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曝光的一份講話錄音中,以色列前國防部長巴拉克披露:過去數年,以色列領導層3次試圖制定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計劃,均告流産——其“豪言壯語”被時任武裝部隊總參謀長阿什克納齊、戰略事務部長亞阿隆和財政部長施泰尼茨所否定。原因大致為以色列軍方估計自身能力不足,或顧及美國立場。
自從十餘年前伊朗試圖發展核能力開始,以色列就屢屢放出要襲擊伊朗核設施及研究機構的消息。儘管不少以色列研究人員和前情報機構高官都提出過以色列將會襲擊伊朗的預警,但是真正的襲擊卻從未發生。
以色列對於伊朗核設施的擔憂由來已久:一方面,作為中東地區大國的伊朗長期敵視以色列,若擁核,國土狹小的以色列必然處在其核威懾之下;另一方面,以色列周圍的不少敵對勢力(如黎巴嫩真主黨和加沙地區的哈馬斯)都同伊朗關係緊密,如果發生核擴散、極端勢力掌握核技術,以色列將“四面楚歌”。
由此,以色列打擊伊朗核設施的設想不難理解。前總理奧爾默特曾經透露: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曾經在其幾個任期內耗鉅資準備針對伊朗的核設施進行軍事行動。
不過,準備歸準備,其意在防範于未然,可不必當真。有時老謀深算的政客比對於戰場形勢有著清晰預判的軍人更加好戰。
按常理分析,如此機密的決策過程不可能輕易被曝光。究其原因,居然是巴拉克身邊的工作人員和傳記作家主動將錄音帶寄給了媒體。二人聲稱,他們寄錄音帶是個人行為,並未取得巴拉克首肯。筆者認為,這種解釋怎麼聽都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巴拉克此舉不過是為自己造勢,意在重返以色列政壇。
巴拉克出身行伍,曾升任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隨後進入政壇,加入工黨,並在1999年擔任以色列總理。2009年到2013年,巴拉克在內塔尼亞胡的內閣中擔任國防部長。
2011年,巴拉克的政治生涯發生轉折。當時,工黨希望退出由內塔尼亞胡領導、由利庫德集團所主導的政府。而貪戀權力的巴拉克選擇退出工黨另立門戶,成立“獨立黨”繼續留在內塔尼亞胡內閣,成為在野黨領導人,分化了工黨力量。
不久,巴拉克陷入腐敗醜聞。當以色列國防軍腐敗事件東窗事發,時任國防部長的巴拉克非但沒有及時處理反而試圖掩蓋,引起以色列民眾普遍反感——2012年末,據民調顯示,巴拉克領導的“獨立黨”已再無進入內閣之可能。面對窘境,巴拉克宣佈從此“退隱江湖”。
然而,巴拉克仍然活動在以色列國內政壇,拜訪外國大使、接受輿論採訪甚至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儼然將自己打造成一位社會活動家。今年年初,在接受以色列媒體採訪時,當被問及“當前以色列中間翼和左翼力量孱弱,如果請你再度出山,您是否會答應”的問題時,他難掩心中喜悅,突兀答道:“我很清楚這種情況很可能發生,我也會仔細的考慮這種可能性”。不過,巴拉克顯然意識到此言有失謹慎,趕緊補上一句:“我的意思是,我希望這種情況不要發生。”
以色列國內爆猛料稱“打擊伊朗核設施”,外界更關注的是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打擊的可能性。但是,稍加分析不難看到,這實際上是巴拉克伺機重回政治舞臺戰術之一:他希望讓以色列民眾看到自己比內塔尼亞胡強硬,能夠保證以色列的國家安全;他希望讓以色列中間翼和左翼政黨看到,他還在關注以色列局勢,仍然希望能夠成為以色列政治的“局內人”。(王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