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為何興起“亞投行熱”

時間:2015-03-19 11:31   來源:錢江晚報

  昨天下午,韓國《首爾經濟日報》突然放出“猛料”:韓國決定加入中國牽頭的亞投行。消息像長了翅膀在網際網路上急速傳播。有英法德意接連“倒戈”在先,消息在短時間內引發國內數百微博網友的轉發和評論。

  但,別著急相信。實際上,韓國官方通訊社的最新消息是這樣的:韓聯社英文網站18日下午消息,韓國目前還沒有決定是否加入中國領導的亞投行。韓國經濟首席秘書安鐘范表示,韓國既沒有公佈所持立場,也沒有就此進行深入討論。“現階段,韓國尚未作出任何決定”,他告訴記者。

  數小時前,韓國一名身在北京的外交界人士暗示,首爾可能會加入亞投行。由於最終決定尚未確定,這名消息人士選擇匿名,他表示:“韓國正在積極考慮加入亞投行,從國家利益的角度考慮,韓國沒有理由拒絕加入。”

  隨後,開篇提到的《首爾經濟日報》也進行了澄清,稱韓方尚未做出決定。

  虛驚一場。

  這兩周,隨著英法德意先後“撇開”美國加入亞投行,韓國和澳大利亞成了外界關注的對象。上面的小插曲也顯示了局勢的敏感程度。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美國曾對韓澳施壓,要求其不得加入亞投行。但兩國的懸而不決的態度一直令各種猜測不斷。面對亞投行和近日美國正打算部署的“薩德”系統,韓國再三表示,正在基於國家利益判斷此事。美國則在17日明確表示韓國是否加入看其自身。

  那麼,作為歐洲傳統大國,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為何紛紛選擇加入亞投行呢?

  共用亞太發展紅利

  從時間點上看,英法德意四國選擇加入亞投行並不草率,而是經過充分的利益權衡和考量。去年10月24日,在中國的倡導下,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21個亞投行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在北京簽署了籌建亞投行備忘錄。此後,又有6個國家先後加入。但與此同時,歐洲國家並未急於表態,而是謹慎地進行觀察、談判和決策,最終趕在創始成員國資格確認截止日期前(3月31日)做出加入亞投行的決定。

  在錯過成為第一批正式意向創始成員國後,英法德意四國為何最終選擇申請加入亞投行?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清醒地意識到,中國以及整個亞洲將毫無疑問地成為未來全球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亞洲成為任何國家都不能放棄的“價值投資”寶地。

  比利時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傅立門對新華社記者説,歐洲四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主要考量,是“為了參與一項在世界發展速度最快地區的重大經濟倡議”。亞洲經濟在騰飛,其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使亞洲成為潛力無窮的投資沃土。

  據介紹,初期亞投行將主要向主權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主權貸款。今後亞投行也將考慮設立信託基金,針對不能提供主權信用擔保的項目,引入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模式(PPP),通過亞投行和所在國政府出資,與私營部門合理分擔風險和回報,動員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以及私營部門等更多社會資本投入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

  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格羅斯也認為,歐洲四國是看到了中國的地區影響力,可以為歐洲在亞洲區域的投資提供“中國擔保”,增強投資保護。這證明了中國在促進歐洲與亞洲區域合作的重要紐帶作用。

  善謀勢者方能成大事,通過合作分享發展趨勢帶來的紅利,是中國和其他國家在亞投行創立問題上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回顧過去三十多年的中國經濟發展歷程,放下偏見、尋求合作者都成功分享到了巨大的中國發展紅利,這也是中國將硬實力轉變為軟實力的基礎所在。

  亞投行競爭模式對全球有利

  客觀來説,像亞投行這樣一家服務於地區的專門性開發銀行,不可能改變世界銀行和現有地區性開發機構在全球發展進程中的主導地位。亞投行是補充和增益、而非挑戰和替代全球治理秩序。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日前在東京就對設立亞投行,以及英國加入亞投行表示歡迎,並指出世行和亞投行具有巨大合作潛力。

  據亞洲開發銀行預計,到2020年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額將高達8萬億美元,按照目前的資金能力,即便是世行、亞洲開發銀行和亞投行加起來,也遠遠難以填滿這個缺口。因此,這是一個大到沒有人可以單獨吃完的蛋糕,合作意味著所有人可以分得更大的一塊。

  布魯塞爾智庫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弗雷德里克埃裏克松對新華社記者説,亞投行既非一種侵蝕既有多邊機構的企圖,也非一種按照中國利益需求重建世界權力結構的倡議。

  在某種程度上,亞投行所發揮的“鯰魚效應”將推動現有國際機構的改革。不可否認,世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構成全球經濟治理秩序的三大基礎性機構,或多或少出現了低效和運營成本過高等問題。

  “亞投行的興起,攪起世界多邊機構一池春水,引發競爭模式,這對全球而言,無疑有利。全球治理機構標准將逐漸提高,”美國新聞部落格網站《赫芬頓郵報》的評論可謂公允。

  亞投行不應成為中美對抗舞臺

  有人宣稱,亞投行的成立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件”。不過,這種説法其實不符合中國倡導成立亞投行的宗旨。正如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所説,業務定位為準商業性的亞投行不應變成國家之間博弈的機構,不應搞政治化。

  針對美國方面有關亞投行在環保標準和透明度等方面的擔憂,樓繼偉説,不同國家對亞投行有不同看法也是正常的,大家可以進行充分交流。作為一家政府間性質的多邊開發機構,亞投行將按照多邊開發銀行的模式和原則運作,“亞投行將吸收和借鑒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在治理結構、保障政策方面好的做法,關注環境、移民問題等。”

  的確,亞投行不應當成為中美對抗的舞臺。實際上,正在努力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中美兩國擁有廣泛共同利益,肩負重要的共同責任,應該變贏者通吃為各方共贏,共同做大亞太發展的蛋糕,共同促進亞太大繁榮。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榮休所長弗雷德貝格斯滕在日前發表的《美國應該加入亞投行》的文章中説,中美應在亞投行問題上加強合作。他寫道:“美國還應鼓勵世行和其他現有多邊貸款機構與亞投行密切合作。這樣,亞投行項目就能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積極角色,並受益於中國不斷增強的發揮建設性全球領導力的意願。”

  世界需要亞投行,亞投行也需要世界。因此,發達經濟體的加入值得歡迎。並且中國政府也一再表明,亞投行是一個旨在提供公共産品的開放性合作平臺。中方歡迎更多的國家加入這個開放、包容的機構,共同為亞洲和全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