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大家都回到農村過年,包括上海大學的博士生王磊光。王童鞋很有心,他觀察了返鄉交通,鄉村的人際關係,以及婚喪嫁娶、住房、交通工具,還有自己受到的禮遇等等,然後得出了一句話的結論——越看,對鄉村的未來越迷茫。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博士春節返鄉手記:越看,對鄉村的未來越迷茫》在朋友圈裏瘋轉。王童鞋的觀察很細緻,他看見的其實和大家差不多,那就是鄉村富裕了。但是,“鄉村未來迷茫”的結論,在文末突如其來,顯得矯揉造作,不負責任,一股子文人酸腐氣。
我來自河南農村,也有發言權。今天的農村,小樓和日常家電那是標配,汽車也越來越多。只要家裏有年輕人,就會通網路。所以春節期間,打工回來的年輕人蹲在留守年輕人的墻根下蹭wifi,也成一景。對於農村發展,我看見的是繁榮,不是蕭條;對於農村人的精神狀態,我看見的是振奮,不是萎靡。
回來的人越來越多了。第一代打工者已經很多回來創業,加上照顧孩子。跟前幾年相比,農村越來越熱鬧。年輕人聚在一起,談的多是創業,找貸款。即便是最沒有辦法的,只要願意出把力氣,高鐵工地、南水北調工地、農村建房工地,都急缺勞力,幹上一天,就有小200的收入。所以大家都説不出去打工了,在家就有掙不完的錢。
網購也發達了。尤其是春節前,各家快遞的三輪車,在村裏穿來穿去。大家內心都充滿了希望。大家最高興的,一是相信黨對農村的政策會越來越好,二是相信反腐會進行下去。反腐已經到了鄉鎮,很多人都在繪聲繪色講某鄉鎮長被帶走時的場景。這些人在反腐大局裏是連蒼蠅都不是,但在農村卻是能吃人的大老虎。打掉一個,就能振奮一片。
言談中,農村人完全沒有了多年的自卑感。他們不斷高聲強調自己相對於城市人的優勢和優越感。在文化生活上,他們看電視、上網、刷手機、網聊,以及在自媒體發言。而在野地裏,大戲還在上演,小年輕也會去看。所以,農村人的文化生活不是貧瘠了,而是豐富了。整個農村都很樂觀。當然,吐槽也有,甚至罵罵咧咧,但真正懂得農村人的會明白,有些吐槽和怪話,有“露能”和説反話的意思,真正的含義並不在字面上。就像村民讓“大衣哥”買車的誤會一樣。
《博士春節返鄉手記:越看,對鄉村的未來越迷茫》雖有田野調查的一點點意思,但頂多算是一篇抒發愁緒的散文。“先天下之憂而憂”值得讚賞,但就社會問題“為賦新詞強説愁”更是淺薄。中專也好,博士也好,誰也不比誰高,關鍵是要能學以致用。説愁誰不會,咋整才是關鍵。即便是博士,把握不住城鄉改革大勢,焉能不迷茫?雖是堂堂博士生,卻沒有返鄉打工仔勇敢實幹擔當陽光,焉能不悲哀?
其實,農村人對於知識,向來重視。耕讀傳家是傳統。但為何王博士返家沒有受到設想中的禮遇呢?以前,城鄉二元,農村人不能自由流動。他們要想改變身份,只有上學和當兵兩個出路。所以,誰上學出去,誰就是改變命運。但現在出路多了,打工,創業,出去和在家,都能致富。農村人自由了,出路多了,改變命運、實現夢想的機會多了、機會均等了,這是時代進步,而不是知識分子的悲哀。如果哪個知識分子因此感到失落,那只證明狹隘和淺薄,哭死活該。
農村的確在變。但更多是變好了,而不是變壞了。沒有改革,沒有發展,沒有流動,沒有暫時的別離,就沒有今天和接下來的繁榮。習大大説,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所以,你隨便問一個哪怕正在吐槽罵娘的農村人,問他們是否願意回到父輩祖輩一年四季辛苦勞作卻吃不飽穿不暖低人一等的日子?答案絕對不會含糊。沒有三十年改革,不可想像。對於深化改革,農村有著穩穩的自信,滿滿的希望。
今天的農村,是充滿活力和希望的。這點,從農村走出去的知識分子不能看走了眼,更不能胡亂判斷。出去讀博士學知識,是為了學以致用,是為了改造社會,為民謀福,不是為了回家顯擺,更不是為了寫“迷茫未來”這樣的文章抒發愁緒,嘩眾取寵。否則,只會迷茫説愁的博士,對國家的貢獻,還真不一定如流水線上的一個打工仔。(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