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市場的權力結構正在轉型。歐佩克已不再是世界石油的定價者和關鍵供應商,美國晉陞為新的“王者”。這是美國媒體從近期國際油價“自由落體般”暴跌、石油輸出國組織卻決定不減産這一現象中得出的結論。在人們對此輪油價下跌眾説紛紜的時候,國際能源機構首席經濟學家認為,是市場供需規律引發了此輪油價下跌。
全球能源新格局誕生
上週四,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決定,維持日産3000萬桶原油的水準不變。該決定一宣佈,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應聲下跌。週五收盤時,紐約原油期貨報66.15美元/桶,創下2009年9月以來的最低收盤價。而在過去5個月中,全球原油基準布倫特油價已跌逾39%,從6月份最高點的115.06美元/桶跌至11月28日的70.15美元。
《紐約時報》文章分析稱,歐佩克在此輪國際油價暴跌中表現出“不作為”或“無能”,顯示出該組織已經不再是左右全球石油供應與價格的主導力量。一夜之間,未來幾個月可能超過歐佩克中的“老大”沙特、成為世界最大石油生産國的美國,取代歐佩克登上了主導者這一巔峰位置。美國也可能即將實現40多年來歷任總統夢寐以求的目標:成為一個能源獨立的國家。
能源歷史學家丹尼爾 尤金錶示,這是一個歷史轉捩點。美國石油産量的增長,使其成了世界原油市場的決定性力量。而此次歐佩克部長級會議的結果表明,該組織的12個成員國已經看到並認識到,國際能源市場已經改換了天地。
自1960年成立以來,作為“二戰”後抵禦西方石油巨頭壟斷國際石油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歐佩克一直是國際油氣市場中的一大“玩家”。這個石油生産者聯盟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價格托拉斯的角色。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黃金時期,歐佩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不僅奠定了其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龍頭地位,還因此在冷戰中贏得了可觀的政治影響力。
21世紀初,國際油價曾一度大幅上漲。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沙特曾通過增産的辦法來打壓油價增速。
大約8年前,在美國北達科達州和得克薩斯州,幾家名不見經傳的小能源公司開始使用“水力壓裂法”新技術,從以前無法企及的大量堅硬的頁巖中開採油氣。這使得美國的石油産量6年來增長了約80%,且仍在以約100萬桶/日的增長速度發展。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6月中旬發佈的《2014年世界能源統計》,2013年,歐佩克的石油産量(包括原油、緻密油、油砂和天然氣液,但不包括生物燃料等)為3683萬桶/日,約佔全球石油總産量的42%,比2012年減産60萬桶/日。而美國的石油産量為1000萬桶/日,比2012年增加110萬桶/日,佔非歐佩克成員國總産增長量的約90%。分析稱,市場份額的這種此消彼長,是歐佩克光輝黯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