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上週五在北京宣佈成立,包括了中國和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21個國家。該行旨在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項目貸款。中國將成為該行最大的股東,持股比例至多50%。
AIIB和世界銀行集團(WBG)和亞洲開發銀行(ADB)皆為國際性的多邊經濟合作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WBG和ADB等基本由歐洲、美國和日本人擔任負責人,以象征西方世界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主導地位。
隨著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經貿實力的提升,尤其在經濟危機籠罩全球的現實下,原有的經濟秩序應該通過改革,以適應新的全球經濟形勢。但原有的主導者不願放棄自己的主導權,給予新興經濟體的話語權也不充分。因而,從某種意義而言,AIIB和WBG和ADB等的確有一定的競爭關係。尤其對西方世界而言,AIIB等於是中國主導下的另開爐灶,以便和西方世界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分庭抗禮。
這種競爭關係或分庭抗力,也是原有經濟秩序缺乏開放心態,固守既有利益格局的倒逼。如果西方世界給予中國和新興經濟在IMF、WBG等更多話語權,也許就不會有AIIB。
從長遠視角看,AIIB使現有國際機構多元化,是多極化的國際經濟秩序的體現。就像世界銀行行長金鏞所説,儘管美國擔心AIIB可能會削弱現有的國際機構,但這可能是個聯合投資的機會,且有利於亞洲新興國家實現持續增長。正如國際經濟危機正酣之時,七國集團(G7)應對無力,只能靠二十國集團(G20)來協調立場,共抗危機。
AIIB的成員國只有21個,除了中印兩大新興經濟體,其他大都是亞洲中小國家。這一國際機構,稱得上是後危機時代發展中國家的抱團取暖。從出資規模看,也只有500億美元。但有一點,這一機構和財大氣粗的IMF、WBG和ADB附設政治條件的救援不同,AIIB不僅不預設政治附加條件,而且對成員國的救援更具針對性,主要針對成員國的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發展的經驗就是基礎建設先行,而包括印度在內的諸多亞洲國家,基礎建設投資不足和基礎設施落後則是短板硬傷。現在,中國處於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的轉型期,充裕的中國資本需要尋求有效投資的途徑。而亞洲各國需要中國資本和建設經驗,因而AIIB由中國主導符合市場邏輯,也契合亞洲各國的願望。
中國北車獲得美國波士頓地鐵訂單,中國高鐵技術吸引全球關注,歐亞高鐵提上日程等等,凸顯中國製造的基礎建設實力已經具有全球競爭實力。中國資本、技術和産品,是支撐AIIB的基礎;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平等合作共贏的模式,則為AIIB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為全球化的獲益國,中國參與了幾乎所有的國際經濟合作機構。客觀言,憑實力説話是所有國際機構的共同點,但AIIB除了有領銜主演,配角也有足夠話語權,而且是主要受益方。這和IMF、WBG和ADB等由西方主導其他國家圍觀的格局大異其趣。
值得一提的是,AIIB少了幾個關鍵的主角: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作為美國盟國的日澳韓三國,日本已經明確不會出資,韓國和澳大利亞要看美國的臉色,印度尼西亞似乎也有著發展中大國的倨傲---雖然這個國家的基礎建設相當糟糕...這是亞太地緣政治困境的現實寫照。
美國對中國的忌憚與猜忌比任何時候都要強,否則就沒有亞太再平衡戰略。當然,也不會有沒有中國參與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美國對AIIB的猜忌和中國對TPP的擔憂是一樣的,但是美國主導的TPP排斥中國,中國參與的AIIB卻是開放的。美國對AIIB的指責是治理和透明度不達“國際標準”(美國務卿克裏語),但這也只是對華博弈的政治語言罷了。澳大利亞和韓國,夾在中美之間,有很多困擾,但在核心國益的選擇下,不會放棄AIIB的選擇。
亞太經濟博弈與地緣政治之爭,成為中美之間的甲方乙方遊戲。但排除政治滋擾的關鍵在美國---無論TPP還是AIIB,開放式的合作才是多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