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反思錄:當代民主出了什麼問題?

時間:2014-05-26 12:30   來源:新華網

  據參考消息5月23日報道【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6日文章】題:當代民主出現了什麼問題?(作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民主危機內含深刻問題

  在討論當代民主危機時,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了兩個很有意義的問題。第一個是針對西方民主的,即西方社會所面臨的民主危機,到底是因為西方民主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還是由目前的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缺陷所致?第二個問題是針對非西方國家民主的,即在發展中國家,民主的倒退並且轉向權威主義,到底是因為這些社會希望權威主義的統治,還是這些社會的民眾對現存“半民主“狀況的不滿?

  這兩個問題對人們分析當代民主問題具有指引作用,即引導人們提出更為深刻的問題。

  第一,民主發生在西方和非西方,並不是説西方和非西方民主所指的不是同一個東西,但民主在西方和非西方的表現形式是否不同?民主是從西方擴散到非西方的,至少西方和非西方民主處於不同的階段。

  第二,西方把自己的民主視為自由民主,但這種民主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即使在西方,民主也具有歷史性,傳統的民主制度和現行自由民主制度模式很不相同。所以,如果民主具有階段性特徵,民主也必須是變化的。

  第三,在發展中國家,民主經常出現“倒退”,即退回到原先的權威主義體系。也就是説,非西方的民主往往呈現出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的根源是什麼?是民主形式出現了問題?還是那裏的社會出現了問題?

  第四,發展中社會民主的倒退,或許是因為人民對民主的不作為感到不滿意,或者是對現存的“半民主”狀態不滿意。很多人對民主現狀不滿意,希望現在的“半民主”狀態演變成為西方式的“全民主”狀態。不過,這裡又可以提出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麼發展中社會的民主,往往是“半民主”而非“全民主”?為什麼“半民主”狀態很難轉型到“全民主”狀態?這種轉型的困難到底是因為制度設計、政治精英等人為的因素,還是有其他的客觀因素?

   民主具有不同發展階段

  首先民主是具有歷史性的。人們把西方民主稱為自由民主模式,但這一民主模式産生的時間並不很長。現在,很多西方學者和政治人物把非西方民主統稱為“非自由民主”、“競爭性權威主義”和“模倣民主”等等。但歷史地看,西方民主在很長的歷史時間裏也都是“非自由民主”。民主制度的核心——普選權——也只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得以真正實現。

  不難看到,大眾民主的實現是有複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前提條件的。首先是經濟的。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不僅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口捲入國家的經濟活動,而且也使得他們的收入水準提高,身份轉換。從政治上説,在歐洲,早期平民進入政治過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戰爭,政府動員平民為國家而戰,相應也要賦予他們參與政治的權利。從社會上説,大眾民主離不開大眾教育。政治參與並非簡單的投票行為,在投票的背後更是對政治人物及其政策的理性選擇。要做理性選擇,對資訊的掌握和分析至關重要。教育的重要性也體現在這裡。簡單地從社會結構來説,中産階級是大眾民主的支柱。實際上,這一切前提都反映在中産階級身上,例如有産、對社會的貢獻、教育、理性、獨立、寬容等等。

  所以説穿了,民主就是精英與平民之間的一種互動形式。精英和平民的品質都非常重要。同樣重要的是這兩者之間互動的平臺,即法治之上的政治架構。

  説西方當代民主出現了問題,就要從精英和平民的互動及其互動的平臺去找。在精英層面,大眾民主所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政治的去道德化和價值化。傳統民主可以理解為精英之間的互動。精英之間的共識至為重要,他們對民主具有共同的認同、具有相當一致的道德價值、遵守共同的規則。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傳統民主中能夠參與政治的是少數,選票的作用並不是很大。

  但在大眾民主時代,精英政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選票成為大眾民主唯一的衡量標準。誰是精英取決於誰得到的選票最多。選票就是權力。在一切為了選票的情況下,民粹主義變得不可避免。

  在精英政治層面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社會的品質也發生了變化。民主表明政治參與,市民社會扮演關鍵角色,市民社會的品質決定了民主的品質。以中産階級為主體的市民社會具有良好的經濟條件、受過良好的教育、為社會的道德載體、對公共事務熱心,這些特質決定了市民社會不會被政治精英盲目動員,而實現自主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參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