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深層意蘊

時間:2014-03-24 15:46   來源:人民網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成為新一屆領導人創新周邊合作的最大亮點, 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絲綢之路新的歷史使命

  絲綢之路作為歐洲文明、東亞文明和伊斯蘭的交融點,架起了東西方文化與經濟交流的橋梁,承擔了新時代的歷史使命。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係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卻在中間的中亞地區之間形成了一個經濟凹陷帶,經濟發展水準與兩端的經濟圈落差巨大,交通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然而此地有橫跨亞歐與中國接壤的地理優勢,有豐富的礦産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從中國的角度看,主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利於解決經濟發展中資源、市場等要素的不足問題,有利於回避各種貿易集團可能帶來的貿易轉移效應的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也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

  1996年的“上海五國”和烏茲別克于2001年6月正式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有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烏茲別克等六個國家,觀察國有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印度等五個國家。與上海合作組織相比,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主要包括中國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以及新加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土庫曼這五個中亞國家,功能上有一定區別。

  目前,中亞五國有著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和人民對生活水準進一步提高的迫切願望,需要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資本和技術投入。但是,因為中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準相對較低以及法律體系不夠完善,我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面臨的問題比較複雜,未來法律保障、政策支援、進入方式等投資者保護或是重中之重。

  契合了中國和中亞國家的發展訴求

  近年來,隨著上海合作組織在經濟和金融合作領域所發揮作用的增強,中國與亞歐國家未來貿易與投資合作規模將不斷擴大、內容將更加豐富,我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來往迅速增長。2012年我國與中亞五國貿易額就已達460億美元。中國成為哈薩克、土庫曼第一大貿易夥伴,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第二大貿易夥伴,塔吉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同時,中國目前也是烏茲別克第一大、吉爾吉斯斯坦第二大投資來源國。而哈薩克也成為中國在海外第三大投資目的國,我國對哈薩克投資額已超過200億美元,對哈各類形式的金融信貸超過300億美元。

  習近平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能解決當前國內部分産業産能嚴重過剩,促進産業轉型升級,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貿易,加強與中亞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為國內産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目前國內能源緊缺,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更為短缺,而中亞地區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較為豐富,雙方供需關係方面的匹配度較強。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意味著給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同時也為中國企業跨國投資創造了優越的條件,“為保持沿海經濟牽引提供資源支撐,為增強西北地區經濟活力提供助推引擎”。

  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部分,中亞五國在發展東西方貿易、促進東西文化交流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亞國家都十分看重自己地處歐亞大陸中心這一地理優勢,希望借助絲綢之路復興本國經濟,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主張契合了中亞國家的發展訴求,將帶來“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和經濟往來新的繁榮期。(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中國企業兼併重組研究中心教授,阿布都合力力阿布拉對此文亦有貢獻)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