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求穩定迎增長盼發展

時間:2013-04-03 13:41   來源:人民日報

  觀點

  有增長,更要發展

  賀文萍(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非洲發展的良好態勢除了非洲自身的努力外,還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包括金磚國家在內的廣大新興市場國家近10多年來對非洲的大量投資以及對非貿易的大幅增加。過去,非洲經濟與歐美市場的聯繫非常緊密,往往是“歐美經濟打噴嚏,非洲經濟就會重感冒”。如今,雖然非洲經濟因金融危機的影響在2009年遭到重挫,經濟增長率下降到2%以下,但因亞洲等新興經濟體的強勁帶動,非洲經濟在2010年很快觸底回升,達到4%以上的增幅。2011年和2012年更恢復並保持在6%。要在2013年乃至未來更長的時間段保持這一發展勢頭,非洲希望進一步密切和加強與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聯繫。今年3月26日—27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在南非德班舉行。本次峰會的主題為“金磚國家與非洲:致力於發展、一體化和工業化的夥伴關係”。主辦國南非希望借助“金磚國家”對於非洲基礎設施發展的戰略規劃創造更多的就業、提升非洲整體競爭力以及促進非洲大陸區域一體化的進程。

  非洲經濟增長很快,更要注意到有貧困和不平等、經濟基礎薄弱、單一經濟結構,以及局部地區動蕩等一系列制約因素的存在,尤其需要警惕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有增長,無發展”的現象。如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和石油生産國尼日利亞近年來經濟增長率高達8%以上,但該國的絕對貧困率同期也上升至69%,並且15—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60%。而據世界銀行的估算,在收入不平等現象不嚴重的國家,每1%的經濟增長率對減貧的貢獻率可達4.3%;而在收入不平等現象嚴重的國家,每1%的經濟增長率對減貧的貢獻率僅為0.6%。

  需要平衡與外界關係

  畢尤雅(剛果民主共和國金沙薩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非洲國家和地區不穩定的因素長期存在,許多深層次的原因影響著非洲的安全形勢並制約著非洲國家的發展。就大湖地區安全和剛果(金)東部衝突而言,許多問題在歷史上是懸而未決的,新衝突同舊衝突相比固然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和特徵,但總體上來説新舊衝突産生的根本誘因是相同的。雖然非洲大部分國家已經獨立近50年,但西方國家控制非洲資源與介入非洲事務的意願一直存在,非洲國家去殖民化的進程沒有進行到底。外國利益在非洲各個地區保留有代言人,通過叛軍、反對派政黨、民間團體或非政府組織的聲音來訴諸要求,滿足西方人的利益。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與治理能力被弱化,這導致非洲國家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很大,無法切實推行國家真正需要的有力政策,無法徹底擺脫對外界的依賴關係。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非洲國家在國際秩序的制定上毫無發言權,在政治和國家治理上一直不能同國際接軌,在經濟上處於貿易的下游,無法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舞臺當中去。21世紀雖然被稱作是屬於非洲的世紀,但這個願望可以説只是個夢想,非洲國家在發展方面面對很多挑戰和難題。

  經濟的高速增長並不表示國家在快速發展,重點應該看在這片大陸上誰在生産,誰在消費,誰在受益。非洲國家基礎設施薄弱是事實,各國要走向現代化就不得不存在一個走工業化道路的過程,通過合理的設計目標來推動産業結構調整,使各種因素為國家的真正發展服務。如果要有改變,首先就應該是政治上的變化,克服來自外界及自身的消極因素,通過平衡同外界關係來追求平衡的發展,建立多樣化的夥伴關係。

  增長勢頭成全球亮點

  王洪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值得關注的是1990年以來,非洲大陸總體局勢走向緩和與穩定,但仍然發生了近30起武裝衝突,10余起武裝衝突至今仍舊沒有解決。政治動蕩和戰亂每年給非洲造成180億美元的損失,超過了教育和衛生開支的總和,總額可能已高達6000億美元,超過了國際社會對非洲大陸的援助總和。

  雖然受地區政治環境惡化的影響,整個北非地區的經濟活力下降,各行業普遍萎縮,國內生産總值出現負增長,但在國際社會的長期共同努力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總體政治局勢不斷改善,衝突國家的數量不斷減少,西非的獅子山、賴比瑞亞和象牙海岸等前戰亂國家已經實現了和平與穩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顯著。

  非洲經濟已經連續10多年保持5%以上的增長,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由10年前的0.7%上升到目前的4.5%。尤其是最近幾年全球經濟乏力的背景下,非洲依然保持了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在暗淡的國際經濟形勢下,成為全球的一個亮點。2012年非洲經濟增長率達到了5.4%,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10個國家中,有6個在非洲。目前,非洲是世界投資收益率最高的地區,也是能較好保證資金安全的地區之一。2012年,外部對非投資已經接近1000億美元,內部投資也不斷活躍,安哥拉、南非、迦納、尼日利亞等國紛紛設立了主權基金。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