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位於巴黎塞納河左岸聖日耳曼德佩區的“村聲書店”正式停業了,巴黎的書迷們又少了一個購買英文書籍的好去處。“村聲書店”作為法國獨立書店的代表,有著30年的經營歷史,主營英美文學書籍,蘇珊 桑塔格、雷蒙德 卡佛等一批優秀的作家曾經在這裡與讀者面對面交流。然而現在,這一切都只能定格在記憶之中。
“村聲書店”的停業,再一次給實體書店的發展敲響了警鐘。近年來,實體書店面臨著網路書店、電子書、閱讀習慣改變等方面的巨大壓力,處境困難。2009年,根據英國書商協會的統計,平均每兩周英國就有一家獨立書店關門。2011年初,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公司博德斯集團正式申請破産保護,隨後關閉旗下的399家書店。
實體書店如何在困境中生存,如何在日益艱難的市場中謀求一席之地呢?最強大的力量來自於政府方面的支援。以法國為例,自1981年“朗法案”(為圖書創立單一定價體系的法律)生效以來,歷任文化部長都要為法語書籍定價,任何書商,包括亞馬遜等網路書商都不能以5%以上的折扣促銷,從2011年5月開始,這一法案又覆蓋了電子書籍。
除了價格的限定之外,政府對於書店免征所得稅,對想要開書店而在資金方面捉襟見肘的經營者給予補助。這一切使得法國的法語書籍出版和法語書店運營能夠繼續維持,甚至在銷量上有所增長。類似情況也發生在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國,這些國家或對書店免稅,或予以補助,或設定書價折扣底限等。
然而,外在力量畢竟有限,在競爭激烈、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中,實體書店想要繼續生存,還得依靠自己的努力。
特色是書店的立身之本。在數字化時代,另辟蹊徑、獨樹一幟方可取勝。倫敦“廚師書屋”就是這樣一家特色書店。書店主人海蒂 雷斯勒女士熱愛美食,書店裏出售各種與美食有關的書籍,有普通的烹飪教學書,也有絕版的珍貴食譜。依靠“烹飪”這一主題,“廚師書屋”吸引著無數美食愛好者。
人文氣息是書店的靈魂。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厚重的人文氣息是書店不變的傳統。巴黎“莎士比亞書店”的人文氣息在塞納河左岸流淌了近一個世紀,愛書、愛讀者、愛作者的精神一直得到繼承和發揚。在這裡,清貧的海明威曾經免費借過書;落魄的喬伊斯曾經借過錢,並在書店的支援下出版了《尤利西斯》;書店那張簡樸的床舖留宿過多少癡情于文學的同道……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那麼多書迷慕名而來,抱書而歸。
與時俱進提供優質服務才能增強競爭力。擁有網站、網上購書已經不算稀奇,更好利用數字化技術才能如虎添翼。英國巴斯市的“B先生書店”網站設計精美實用,擁有完善的書目索引系統。書店不僅開始網上售書,還開通書店部落格、設置論壇與讀者交流,摸清讀者的喜好而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書目。
合適的副業是書店吸引顧客的有效途徑。書店想要盈利,可以在副業上動動腦筋。中國臺灣的“誠品書店”就很有名,24小時不打烊,業務做得很紅火,被譽為臺灣的“文化地標”。臺北信義區的誠品旗艦店地理位置優越,吸引眾多遊客,店中開設的“誠品食尚”將書香與咖啡香融合,別有一番韻味,既方便顧客又額外創收。
書店是心靈凈化的場所,是知識與智慧的聚集地。正如《書店的燈光》一書作者劉易斯 布茲比所言:“圖書承載著我們的思想和想像,使她們充實人間;一家書店就是一座城市,我們日臻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實體書店只有將自救與他救結合起來,才能在生活節奏變快、商業化氣息日濃的現代社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