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平:習近平心繫扶貧體現家國情懷

時間:2015-02-25 15:58   來源:光明網

  “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表明他時刻把農村、農民放在心上。

  一直以來,習總書記始終關心扶貧工作,心憂落後貧困地區百姓生産生活,體現了他一心為民的家國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天寒地凍的太行山區,到荒涼偏僻的隴西荒原;從巍峨險峭的大山深處,到透風漏雨的棚戶陋室,習總書記多次來到我國最貧困、最落後的地區,察真情、看真貧。新年伊始,習總書記到雲南魯甸地震災區考察,羊年春節前夕,總書記又來到陜北老區考察,並罕見地將陜甘寧周邊市縣委領導人集中開會,研討老區的脫貧致富問題,想盡一切辦法推進扶貧工作——這是總書記新年召開的第一個座談會。

  回顧過去,我國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實現6.6億貧困人口脫貧。這被世界銀行稱之為“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規模減貧”。但也應該看到,我們面臨的扶貧任務依然艱巨。到2013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8249萬,尤其是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最是難啃的“硬骨頭”。

  “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農村的發展,這是一個不證自明的道理。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始終是13億多人口大國治國安邦的最大命題。正如習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始終關心貧困地區的發展、始終關心貧困百姓生活、始終牽係扶貧工作的推進,體現了習總書記的執政理念。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深刻闡述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戰略目標、根本任務,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為欠發達地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行動指南。2014年,我國開始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習總書記就首個“扶貧日”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對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連續三年在新年伊始離京考察,地點都選在貧困偏遠地區,用心良苦。

  此次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習總書記上來就“四問”與會市縣領導人——“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抓好縣域經濟發展?如何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快改善老區老百姓生活……”體現了務實作風和對扶貧工作的深刻思考。會議結束時,習總書記提出的“五點要求”,是對扶貧工作的再次大動員。

  “精準扶貧”是習總書記提出的新要求,是扶貧工作機制的重大創新。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就提出“精準扶貧”。此後他又多次強調,扶貧要“注重精準發力”,“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此次延安座談會,習總書記再次強調:“貫徹精準扶貧要求,做到目標明確、任務明確、責任明確、舉措明確,把錢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發揮拔窮根的作用。”“精準扶貧”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導新時期扶貧工作的重要指針。

  扶貧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也是習總書記一再強調的另一個重要原則。貧困地區大都地處偏遠,有的生態環境已經非常脆弱,不能為求發展而不顧環境的承受能力。習總書記一再強調,“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總書記對扶貧工作從戰略到戰術,提出了高屋建瓴又明確可行的目標要求,總書記説:“扶貧開發要增強緊迫感,真抓實幹,不能光喊口號,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在延安,習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把老區發展和老區人民生活改善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實幹。”對貧困地區群眾的關愛、對加快扶貧開發的急切,溢於言表。我們只要雷厲風行“動真格”,落實好總書記的要求,就一定能夠打贏扶貧攻堅這場硬仗。(國平)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