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總書記的“梁家河情懷”中讀出啥

時間:2015-02-15 14:55   來源:人民網

  2015年2月13日,農曆乙未年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陜西考察調研,向革命老區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祝賀新春。第一站,總書記到的是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2月14日新華網)

  “盈兒,你可老了。”“這是我的婆姨(陜北方言,意為妻子)。”“你當年身體特棒,摔跤是村裏最好的,不過,你可摔不過我啊。”“你們兩口子新婚,我們這些知青還來鬧過洞房咧。”……一口濃郁的陜西方言,樸素而風趣的話語,與鄉親們親切隨和的互動,似乎一下子把時間拉回了習近平在梁家河村那難忘的七年歲月。“樹高千尺不忘根”,在農曆乙未年春節前夕,習總書記第一站到的是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是他不忘本、重感情、心繫群眾的生動寫照。

  群眾是領導幹部的“立根原”。“鄉親們教我生活、教我幹活,使我受益匪淺。”當年,習近平以一名北京知青的身份來到梁家河村,從“什麼都不會”到“一把好手”,從“不了解”到“接地氣”再到深深熱愛這片魂牽夢繞的地方。習近平在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日子裏,對人民群眾産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於他後來離開梁家河村時,13名社員把他送到了延川縣城。正如他所講:“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可見,根深才能葉茂,求木之長,必固其根。人民群眾是共産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作為黨的幹部,不能忘本,不能忘了群眾是衣食父母。有句話説得好:只有把群眾記在心上,群眾才會讓你坐在臺上。不關心群眾,離群眾越來越遠,後果只能是被群眾唾棄。

  學習是領導幹部的“充電器”。在村民的記憶中,習近平當年是一位“能吃苦、幹實事、好讀書的好後生”。他經常邊吃飯邊看“磚頭一樣厚的書”,不會就學,社員們咋做,他也看著咋做,社員們幹什麼他就幹什麼,之後他就幹啥活兒又快又好。毛澤東曾説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可見,黨員幹部要融入群眾,就要誠心誠意拜群眾為師,克服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優越心理,真心實意當群眾的學生,把向群眾學習求教當作一項長期的必修課。正如習近平曾在一次自述講:“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身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

  幹事是領導幹部的“基本功”。當年,習近平帶領梁家河村民和插隊知青們打壩淤地造就良田,建成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離開陜北後,他先後幫村裏通了電、修了橋、翻建了小學,還把身患重病的農民朋友接到福建治病,自己掏錢支付全部費用……我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對於領導幹部來説,要始終牢記黨的宗旨,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好事,認真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和奢靡之風,把資金真正用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群眾生活急需的地方。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于樂民”。習總書記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親,是他心繫群眾、一心為民的縮影,他心裏裝著千百個“梁家河”,正如他曾把鄭板橋《竹石》的名詩改動幾個字,表達他對上山下鄉的體會:“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由此可見,只要領導幹部都能牢記黨的宗旨,始終同廣大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把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根本目標,就一定能夠贏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無堅不克、無往不勝的強大力量。(安子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