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味的考評帶來種種負作用,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清理之舉一直不斷。此次廣東率先響應國務院要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取消達標、評比、評估和相關檢查活動,是為基層減負的善舉。
廣東轉變政府職能又出重拳。記者從前天召開的省政府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近期廣東省委、省政府部署對現有的省級考核檢查、評比表彰項目進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和規範,在原有省級考核檢查和評比表彰項目共459項的基礎上,通過撤銷、合併,最終僅保留82項。被撤銷項目約佔原項目總數的1/3。
難能可貴的是,廣東省此次不但大幅清理考核檢查和評比表彰活動,而且哪些項目被撤銷,哪些項目被保留,都一一公開在媒體上,明明白白地公示于眾。如此,不但能讓公眾一目了然,而且還能更好地監督這些項目,一旦遇到那些已經撤銷的考核檢查和評比表彰項目 “借屍還魂”,可以很快地向有關部門舉報。
客觀地説,開展各類考核檢查和評比表彰活動,不失為推動工作更好開展的一個動力。但眼下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是,“有權部門搞審批,無權部門搞評比”,結果是基層政府應接不暇、疲於應對,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各種考評還容易助長虛報浮誇、形式主義等不正之風,甚至滋生腐敗,比如説,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曾曝出政府獎勵自己的醜聞,在市縣級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中,被評為優秀檔次的主要領導和班子成員都獲得金額不等的現金獎勵,這種自娛自樂式的考核實際上成了以權肥私的藉口。
也正是認識到變味的考評所帶來的種種負作用,近年來呼籲清理、大幅度壓縮的聲音時有耳聞,從中央到地方清理之舉也一直不斷:2006年至2009年期間,全國共清查出各種評比達標表彰項目148405個,總撤銷率為97.16%;雲南省2011年專門下發通知,暫停各類檢查、考核、評比、達標、表彰活動……因而,此次廣東省繼大幅削減行政審批權後,又率先響應國務院要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取消達標、評比、評估和相關檢查活動,既是南粵人先行先試的作風體現,也是為基層減負的善舉。
但清理規範省級考核檢查和評比表彰活動,也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其一,此次清理的只是省級考評活動,但在各個地方還有自己的各種考評,市縣級有,鄉鎮級有,如何規範這些基層考評,不容忽視。
其二,即使就此次清理而言,雖然力度不小,但是否仍有進一步撤銷的空間?而更需要警惕的是,被撤銷的項目會不會死灰複燃?有例為證,廣東省2009年曾對348個各類評比達標表彰項目進行了清理,共撤銷304個,保留44個。可是這一次卻是在原有的180項省級評比表彰項目基礎上,撤銷82項、合併37項,只保留49項,這兩者之間有沒有相應的邏輯關聯?由44項到180項,是否意味著過去的“清理”又有所“反彈”?因而,清理活動還須走出邊“清理”邊“包裝”又“粉墨登場”的怪圈。
其三,要想徹底破解變味考評讓基層疲於應付的困局,一方面需要政府簡政放權,把有些考評活動交給社會組織辦理,向“小政府、大社會”過渡;另一方面也需要國民糾正那種在“大政府、強政府”背景下形成的心態,在政府考評中獲得的獎勵就是單純的精神財富,無須計較其過多的附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