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時政

手機在尋找和創造法治的未來

2012年09月07日 13:46:00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不管我們是否樂意,手機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致力於把民主法治化的同時,手機也在雄心勃勃地幫助我們把法治民主化。毫無疑問,手機將和我們一道,去尋找和創造民主法治的未來。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擁有了手機,它的特點是,幾乎人手一部,隨身攜帶,隨時使用。自人類産生以來,還沒有任何東西像手機一樣與人的關係如此緊密。毫無疑問,手機正在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也在改變社會管理的方式,包括我們實現法治的方式。

  用手機參與立法

  過去制定法律時,最讓法學家和人大的官員們感到難辦的問題,不在於能否找到外國的立法經驗,也不在於是否領會了領導的意圖,而在於如何了解群眾的意願。立法的過程主要是一個利益平衡的過程,沒有充分了解廣大群眾的意願,就很難搞好利益平衡。開座談會、組團四處調研是經常採用的辦法,但既費時費力,又容易被利益集團綁架,還不容易聽到真話。現在這一問題有了解決辦法,那就是手機,與網路相連接的手機。

  此次刑訴法的大修,我們有幸見識了可能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立法討論。形形色色的讚美、謾罵、批評、抱怨夾雜著各種各樣的真知灼見在網上如潮水般洶湧奔騰,核心是如何更好地保護人權,約束公權。大多數參加討論的人用的是手機,手機和手機的網路化使人們的廣泛參與成為可能。直到交付表決的前一天,由於未能如願以償地將草案中“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條款拿下,還有人通過手機呼籲人大代表抵製表決,但贊成交付表決的似乎佔了多數:“雖然不夠完美,卻已有很大進步,還是先過吧!拖到下一次還不知啥時候呢!”

  這些天,修改後的民訴法中公益訴訟的主體問題,最高院司法解釋關於對律師的處罰權問題,又是手機上討論的熱點。可以想像,將來的國家立法活動,尤其是與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都少不了一個基本流程:接受群眾和手機的檢驗。

  用手機監督法律的實施

  手機,尤其是它的拍錄功能,正在賦予“現場”新的含義,也為“公民監督”帶來新的力量。過去,一位普通公民想扳倒一位劣跡斑斑但勢大權重的幹部是何其難!如今,官員們的言行都處在手機的包圍之下。這些手機,同時也是照相機、攝影機和錄音機,發現問題,便及時拍錄,傳輸上網,引眾人圍觀。眾人之中,或許有法律專家,但無須都懂法律。法理與事理相通,公眾憑良知和生活常識便可判斷是非。於是,對擅權枉法的官員,大家口誅筆伐,不依不饒,其中也有語言暴力,甚至侵害其合法權利,但通常因證據確鑿,人贓俱在,有關部門不得不出面處理,即便有袒護之心,也只好丟卒保車。

  手機會逼迫官員們都做演員嗎?這不重要,手機會告訴我們哪些人是在作秀,哪些人是在幹實事。重要的是手機在約束公共權力到陽光下依法運作,約束行使權力的官員去尊重憲法和法律的無上權威。當然,即使最樂觀的人也不會同意用手機來取代約束權力的制度安排,因為這不是人們對手機的合理期望。

  在保護弱勢方面,手機也未甘落後。手機,使打拐工作有了無所不在的舉報渠道,不僅方便快捷,而且成本低廉。遇有流浪兒童,或者疑似人販,拍下照片,向警方報案,或供家屬辨認,或供民間打拐組織進行海量比對,見證了民間公民精神的成長。

  手機還在幫助這個社會建立誠信。慈善機構想知道捐出的善款是否真的用來給孩子加了菜,就給孩子們留了幾部手機,由他們在每次吃飯時拍幾張照片,傳送到千里之外供總部工作人員分析判斷。手機可以記錄我們身邊發生的一切,從鄰里糾紛,車禍現場,到公共事件。對手機的主人,只是舉手之勞;但對媒體,可能是新聞爆料;對執法部門,可能是辦案線索;對法官,可能是判案依據。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