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京辦”穿馬甲只是冰山一角,背後有沉重的體制改革問題。根本之道,是從中央有關部委層面,制定明晰的利益分配方法,剷除大量寄生於審批權上的腐敗土壤,盡最大努力,讓“跑”和“不跑”都能被完全平等地對待。
國辦去年1月29日發文明確要求,縣級駐京辦及地方政府職能部門駐京辦一律撤銷,嚴禁在京設立新的辦事機構。11月9日,625家被撤駐京辦名錄公佈。然而,撤銷令發佈一年之後,媒體調查發現,地方政府駐京辦改頭換面,依舊在京“潛伏行動”(9月19日《新京報》)。
如此結果,殊非意外。昔日裁撤令下達,有人歡欣鼓舞,也早有人悲觀預測——湯可換得,藥卻換不得,另穿馬甲“潛伏”下來打遊擊,實屬必然。道理很簡單,利益糾葛不清,拿項目跑撥款、招商引資、接訪維穩,嚴峻任務擺在那裏,行政審批制度、接訪勸返機制擺在那裏,哪個地方主政者敢豁然地從遊戲中抽身而出?這遠不是下個決心、下個文件就能解決的。
不到一年時間,預言被驗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被演繹到了極致:不讓叫“駐京辦”,就改成“在京工作人員服務聯絡中心”;不讓公然掛牌,就把辦公室設到居民小區裏;不讓以正規身份行動,就“不對外公開身份,甚至不印名片”,搞熟人交往;不讓搞駐京辦大樓,就托身搞個酒店旅館變通運作……總而言之,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你讓我“名亡”,我就跟你搞“實存”;偷偷地進京,聲張的不要;事兒還是那些事兒,活還是那些活,挂什麼幌子見人而已。這儼然是對嚴肅禁令的變相嘲諷。
棒打“鴛鴦”不肯散,若説都是鴛鴦的態度有問題,顯然過於輕飄了。有專家説,“關鍵問題還是懲戒不到位,違規成本低”——這種“加大棒喝力度”的懲戒思路,能倒逼多少人撒手,著實不敢樂觀。猶記得全國上下對“駐京辦”一片聲討之時,廣東東莞市曾總結外省市考察經驗,結論就是“重設駐京辦”,因為必須加強“和中央部委的人脈資源和資源爭取力度”。在行政審批權高度集中于中央部委、權力運作上下格局突出的當下,你把這套遊戲説得多不堪,都敵不過這套遊戲的“管用”——至於是在桌面上運作,還是桌子底下運作,沒人關心,“有甜頭”才是硬道理。
道理已經是“路人皆知”了,矛盾的核心在於,審批權、撥款權、項目派發權等等這些東西太有誘惑力,都不願意觸動更遑論割捨,陳情勸返等遊戲規則也一時難改,就只能在責令裁撤、發文禁止這樣相對表像的方面做些文章。這裡頭有利益蛋糕、有權威死守、有傳統思路的慣性,總之包裹了太多東西,而這種不觸動根本的改革,也就註定了會“名亡實存、死而不僵”(國管局副局長尚曉汀語),“部”照樣跑,“錢”照樣進,酒照樣喝,禮照樣送。有專家曾迷信靠“加強經費和編制管理”約束,問題是,在很多地方財政保密的一筆糊塗賬的面前,哪還有什麼約束力呢?
“駐京辦”穿馬甲只是冰山一角,背後有沉重的體制改革問題。根本之道,是要從中央有關部委層面,制定明晰的利益分配方法,剷除大量寄生於審批權上的腐敗土壤,盡最大努力,讓“跑”和“不跑”都能被完全平等地對待,否則再嚴格的禁令製造的也只能是短時間“好轉”的“假摔”,矛盾只是在變換方式“兜圈子”,“駐京辦”這只過街老鼠,也必然每過一段時間就跳到路面上來,噁心大家一番。
中國很多社會弊端,都需要從根源上尋找病源,開方治病。對土壤和根部不能下大決心、花大氣力,都鉚足了勁在枝枝杈杈上做各種文章,結果只能是一些虛幻的管理泡沫,小修小補——變化似乎常常有,算得上改革的卻不常有,矛盾只是不停地換馬甲打遊擊,矛盾給這個社會製造的痛感,卻一而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