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間組織7支實踐隊赴雲南支教,給3所學校籌建了17個班級圖書角,募集到7萬餘元用以修建希望小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儲運與建築工程學院的大四生郭召旭,從大一暑假在家鄉免費開辦輔導班到現在,這個來自雲南山村的90後大學生,在全國10地組織起473名大學生志願者,靠著業餘打工和在校園裏收廢品等募集到了7萬元,為家鄉修建希望小學。(《南方日報》3月25日)
郭召旭格外令人欽佩之處在於,他除了支教還“支建”——籌建圖書角,甚至幫助當地修建希望小學。圖片中那些教室確實寒酸,郭召旭在鎮雄果珠彝族鄉雲嶺村上灣小學發現,老校舍十幾年前坍塌後就再也沒有修繕,唯一的一個老師把自家兩間平房騰出來,作為全校孩子的教室。
對於那些貧寒至極的鄉下孩子來説,讀書也許是改變命運的惟一通道,如果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比如連起碼的校舍都不具備,他們如何點燃自己的卑微夢想呢?誰來照亮他們的人生?幸虧有了郭召旭這樣的支教大學生——郭召旭本人對貧窮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所以感嘆“在我們那裏,要從山裏走出來太難了,我要用自己的力量,幫助這些孩子”。
如果多一些郭召旭,鎮雄縣貧困孩子的未來就會好一些。但單靠郭召旭及其同學的努力,顯然是杯水車薪,7萬元最多只能修建一所希望小學,其他窮孩子怎麼辦?修建小學並不是支教大學生的天然義務,而是當地政府不容推卸的責任。遺憾的是,當地有的學校十幾年前坍塌後就沒再修繕,當老師將自家房子騰出來當校舍時,卻看不見當地政府的作為。
國家特級貧困縣鎮雄縣確實很窮,但再窮不能窮教育。當然,紓解教育貧困,國家財政應有所傾斜。日前,樓繼偉就任財政部部長後第一次公開演講時表示:“所謂守住底線,就是要考慮財政收入的可持續性。目前仍有很多民生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約束。我們應該幫助窮人,而不應該幫助懶人。”對於鎮雄的孩子來説,他們是窮人,絕非懶人,他們就是底線,甚至已跌落在教育公平的底線之下。享受到公平而優質的教育資源,是他們的權利,這種權利不能被剝奪,也不能討價還價。
值得提及的是,“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五年累計7.79萬億元,年均增長21.58%,2012年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達到4%”,教育投入佔GDP4%是個好消息,而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民族、貧困地區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顯進步。”確保珍貴的教育資金投入到像鎮雄這樣的地方,這既是民生財政的體現,也能彰顯公共財政的公平底色,更是推動教育公平的必由之途。
如何讓國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如何“清理有礙社會公正的規則,讓更多勤奮好學的農村孩子感受到希望”?其路徑也許有千萬條,但保證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特別是貧困孩子享有基本的教育資源,這是最起碼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