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不僅是附近少有的經濟“全國百強縣”,還曾捧得“全省人居環境範例獎”以及“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等桂冠。在過去10多年裏,茌平縣迅速實現由“欠發達”縣向全國百強縣的嬗變——這是茌平官員推介當地的常用語。然而,當地多名村民向媒體反映,在這個桂冠加身的縣城周圍,數十個村莊的地下水遭遇嚴重污染,成為缺“血”的村莊,隨之而來的是當地居民癌症、腎病高發。
當地廣為流傳一句領導名言:茌平人“寧可病死,不能窮死”。
不能窮死,就得發展工業。在茌平有一家婦孺皆知的電解鋁企業——信發集團。一度,信發集團為茌平縣貢獻了八成多的財政收入。是財源,也是污染源。雖然村民向有關部門反映過,但是污染卻沒有停止的跡象。當地居民説,“信發排污,茌平縣環保局根本管不著,縣長也不一定能管得著。”茌平沒有窮死,成了全國百強縣,可是附近的一些居民卻病死了。病比窮好嗎?這些村民們肯定不同意,患上這些病,必然會因病致貧,嚴重的搭上自己的生命,連人都不在了,談發展談富裕有意義嗎?我們常説發展要以人為本,現在本都蝕光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那些樸實憨厚的村民不需要“全國百強縣”的光環,他們更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氣,清冽的飲用水,能讓他們健康地生存。遺憾的是,在茌平,不要説人,連莊稼也喝不了地下水。
再説了,為了不窮死,就一定得病死嗎?離了那些污染企業就發展不了經濟了?要發展、要脫貧,有多種選擇,綠色、節能、環保的産業更適合科學發展的要旨,更符合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退一步説,你可選擇的餘地不多,引進了污染企業,那也不代表著因為它是利稅大戶,就對它的排污行為聽之任之了,就不去約束它進行污水處理監督其達標排放了。窮死和病死成了一對矛盾,難道不是因為地方官員失察失職,放棄了對人民認真負責的責任嗎?
這背後,真正得病的是我們的政績評價體系與官員考核體系。GDP是政績,經濟發展是政績,是可以為升遷加分的最重要的項目,可是環境污染、民眾的健康乃至生命受損,在現實中卻不能成為官員考核表上的負資産,關於環境保護考核一票否決,還僅僅停留在紙面上,遇到佔了八成財政收入的利稅大戶,否決得了嗎?在這樣的背景下,污染企業恐怕剛從甲地搬走,馬上就會有乙地、丙地的官員爭著搶著求“被污染”。於是乎官員們成了不食人間煙火、不顧民間疾苦的神仙,神仙的升遷之路上需要凡人的供奉——有時候需要你獻出家園,有時候你得犧牲生命。可是連治下民眾的健康生存權都保障不了,這樣的官員有什麼資格去顯擺政績、去要求升遷呢?
窮不好,病也不好,説病比窮好的,自己病一個試試?真正有作為的幹部,所思所為,應該是如何讓治下的百姓健康地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