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馬鞍山市政府網站出現一則投訴,稱含山縣某村存在一個糧油加工廠,收陳稻加工,油里摻地溝油,環境臟亂,“強烈建議工商、質監部門關注一下”。“含山縣人民政府”隨後回復,說“您的問題,百度後結果如下”,據百度內容傳授分辨新稻陳稻的方法,而對“關注”一事只字未提。
此事引發公眾關注後,含山縣政府辦回應稱“是新來的工作人員,不太了解網絡市民問政的處理渠道”,其解答是“出于熱心”。好個“熱心”,你有啥事不明,“內事問百度,外事問谷歌”,政府工作人員給出了一把金鑰匙,真可謂“授人以漁”呢。不過,既然度娘一出,百事可答,還要你政府部門何用?
湖北一政府網站曾答復咨詢養老保險的民工說“你可以百度”,合肥一政府網站曾答復詢問中秋放假時間的市民說“請百度一下”。如果說這兩個“百度式”回復還只涉及信息咨詢問題,其病症在于懶惰,那麼,市民舉報糧油加工廠非法生產,不是信息不明的問題,而是督促政府履行職責的問題,豈是能用百度知識搪塞得了的?
答非所問,同樣表現在含山縣政府辦的回應中。所謂“新來的工作人員”,讓人懷疑是不是“臨時工”的升級版。一個不了解“網絡市民問政的處理渠道”的工作人員,可以讓他上崗嗎?人們指責政府部門對網絡問政不作為,你該糾風就得糾風,該問責就得問責,該道歉就得道歉,公眾不關心你用的是“新人”還是舊人。
這樣的“跑題”式回應屢屢出現,肯定有它存在的土壤。無論是指示公眾百度一下,還是政府工作人員親自百度一下,都有四兩撥千斤的工作“效果”。把自身的責任“百度”掉了,一身輕松,樂得逍遙。有人說權力具有壓制性與擴張性,而在網絡問政這類事情上,權力卻常常表現出萎縮性。關鍵就在于,權力不作為,支個“百度一下”的招,就每每能得逞,敷衍能了事,也就有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
習近平在人大會講話中強調,要“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市民去親戚家玩,發現村里有個摻陳稻、地溝油的糧油廠,在政府網站上舉報,足見其作為公民的“積極性”,這樣的積極性卻被請“度娘”擺平問題的政府部門打壓下去了,網絡問政平臺棄“服務”、“責任”、“法治”不顧,萎縮了政府的權力,也就最大限度地透支了公信力。有些地方的網絡問政平臺形同虛設,其根子就在于權力主動“示弱”,導致公信力喪失。
“度娘”好請,責任難逃。擔起了責任,網絡問政才不會是個花架子。(洪信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