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遠來看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全國人大代表、人社部副部長王曉初日前表示,“但具體何時啟動、採用哪種辦法都未確定,還需更多試點,再慎重研究”。(3月16日《北京晨報》)
“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並不是什麼新鮮説法。去年以來,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就曾在不同場合不斷反覆強調這一觀點。在生育率不斷下降和每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整個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迅速加深的大背景下,“延遲退休”當然確是一種“大勢所趨”。
但是,在“退休養老”日益成為輿論極為關心的熱點社會公平問題,尤其是在“九成投票者反對延遲退休”的特殊語境下,老拿“大勢所趨”説事,無疑又顯得不太合乎時宜,既無益於充分厘清這一“大勢”,更不可能有效化解社會普遍存在的養老公平焦慮,真正説服人們接受延遲退休,以便更好地順應這一“大勢”。
在這裡,人社部門顯然必須充分意識到,當前許多社會公眾特別是那些普通企業職工之所以普遍不贊同“延遲退休”,對之抱有抵觸心理,真正原因其實並不是他們看不清、不懂得這一“大勢”,也不是他們當真多麼反對、不願意接受這一“大勢”本身,而主要在於,目前我們的退休養老制度,還存在許多十分突出扎眼而又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公平問題。
比如,因社會身份設限,被嚴重“三六九等化”的養老雙軌制多軌制不公平問題。機關事業人員、城鎮職工居民、農村居民分屬不同的養老制度,一個人可以進入什麼樣的養老制度,主要取決於“身份”而不是“契約”。並且,不同的養老制度之間存在極為巨大懸殊的待遇鴻溝,這正如不久前社科院報告顯示的,最高與最低養老金之間相差50倍。
再如,個人繳費與養老待遇之間不成比例甚至完全脫節的不公平問題。機關事業人員在享受退休養老待遇前完全無須繳費,而其他社會居民則均需個人繳費,更詭異的是,需要個人繳費的養老待遇,反倒明顯不如無須個人繳費的養老待遇。
此外,由於公共投入不足、歷史欠賬的現實,作為我國養老制度主體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長遠來看,又還存在相當嚴重的“空賬”和“隱形負債”,以及長期支付缺口巨大等不公平問題。
這誠如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最近坦承的,“隨著老齡化程度的提高,領錢的人相對增多,繳費的人相對減少,基金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據此前學者的研究報告,2013年中國養老金長期資金缺口將達到18.3萬億,這意味著,“在2013年這個時點,還需要另外18.3萬億的養老金,才可以保證未來70年退休金的發放。”
顯然,在上述所有這些養老不公平問題得到充分解決之前,一味強調“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為它的實施“打預防針”,並沒有太大意義,既不足以説服人們接受這一大勢,也無助於確保充分順應這一大勢。
須知,延遲退休固然是“大勢所趨”,養老公平同樣更是“大勢所趨”,前者只不過是人口老齡化下的“大勢”,而後者則是事關社會公平正義的更根本“大勢”,有道是,“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首要價值”、“比太陽還要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