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週刊文春》雜誌近日刊文揭露旅華日籍學者加藤嘉一偽造簡歷,發現加藤並未考上過東京大學。文章還引用了部分中日媒體人對加藤的評語,認為加藤“在中國説日本的壞話,而在日本卻説中國的壞話”。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相關人員日前表態,加藤嘉一是否在東大錄取事情上説謊,不影響北大對其錄取以及最後的畢業結果。
對諸多的造假被曝光,加藤發表道歉聲明,承認以前所説被東大錄取並非事實,但對週刊中記述的其他偽造簡歷的內容並無解釋。
北大不追究加藤嘉一併不令人意外:在造假的頻率遠超過例假的地方,這樣的造假不算是驚險的事,要是認真追究處理,那麼就可能造成大量的“不公平”,因為還有許多人造假不但沒有被追究,而且沒有被揭露;甚至那些握有追究處理權力的人,未必有足夠的底氣聲稱自己與造假沒有關聯。
可是就在北大表態不予追究的新聞見報的同一天,日本共同社的一則報道説,日本神戶大學10月31日決定撤銷2011年3月修完該校人間發達環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的中國籍學生牛志玲的博士學位,原因是她擅自引用了其他研究者的論文。牛志玲向校方的調查小組承認擅自引用論文,並表示這是由於希望能在導師退休前畢業。
現在還沒有更多的事實説明牛志玲除了擅自引用他人論文之外還有別的造假劣跡,僅憑這個單一的不誠實,她就受到神戶大學的嚴肅處理。而加藤的造假不僅僅是單一的,卻輕而易舉地獲得追究的豁免權,可見對誠信的要求,中外的尺度有著怎樣的巨差。
1981年,享有盛譽的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爆出醜聞: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珍妮特 庫克的調查性報道《吉米的世界》,因報道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市一個八歲男孩吸食海洛因成癮而獲得當年“普利策專稿寫作獎”。不久人們發現,這篇生動的獲獎報道純屬憑空捏造。而這個假新聞被發現,正是緣于庫克的兩份學歷不一致,人們感到她在學歷上造假,可能也會在報道上造假,於是就開始對存有疑點的《吉米的世界》進行調查,果然查出是虛構的新聞。這個造假震驚美國新聞界,與假新聞相關聯者都付出沉重的代價:普利策評獎委員會宣佈取消珍妮特 庫克的獲獎資格,《華盛頓郵報》開除了珍妮特 庫克,並在頭版刊登長篇道歉……
對造假的零容忍是誠信國家的基本要求。他們認為,只有讓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價,才能對制假造假形成威懾,才能塑造誠信的品格。我們的制假造假為何接二連三層出不窮?我們為何出現誠信危機?其主要原因,不難在對造假容忍度上的巨大差異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