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負責撥款,學校決定打醬油買醋

時間:2012-03-13 09:38   來源:廣州日報

  “教育不是缺錢的問題,是花不出去,因為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3月11日,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參加北京團分組審議時表示,教育經費中的教育事業費不能用於教育基本建設,而現在最缺的是後者。

  按項目開支進行撥款,這是我國教育撥款中,十分常見的做法,被認為有利於財務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避免經費被挪用、擠佔。但在實踐中,這種“項目式”管理卻時常出現沒有提高效率,反而被浪費,還“逼迫”有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擠佔與挪用的情況。

  吉代表所説的,就是教育事業經費專門用於核定的項目,即便其過剩,而其他地方資金短缺,但不能把這部分經費用於資金短缺的地方。因為按照教育事業費的管理規定,財政部門根據學校(單位)用款需要,按進度及時把專項經費撥給教育主管部門。凡經核定的項目,學校(單位)不得改變資金用途,確需更改資金用途的,必須專題報教育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同意方可更改。這种經費預算、撥款和使用方式,在教育系統普遍存在,包括高校的科研項目。

  該管理方式,存在三方面問題:其一,某項經費的投入多少,往往取決於決策者的喜好和政策規定,而不是根據教育和學術研究實際,進行更為科學的預算,像基礎教育建設費用不足,而事業經費增長較快;在高等教育,近年來喜歡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硬體投入得到重視,“軟投入”卻嚴重不夠。其二,有關部門通過這種方式,把財權掌控在自己手中,可以對教育、學術發號施令,以合法的理由和渠道,干涉教育自主和學術自治,而具體學校、人員缺乏財政獨立性,難以根據具體辦學、教育與學術活動需要,合理調配使用資金,讓資金用到該用的地方。其三,一些學校、人員按實際需要對經費進行調配,遭遇“制度性陷阱”,面臨擠佔、挪用等違規風險。有一種説法是,想做一點事,就不得不違規,當然,這也有另一種解讀,當某機構、某人做出成績時,這被認為是敢於突破、打破陳規。

  現在,有必要改變這種撥付、管理方式。首先,要提高撥款預算的科學性、民主性,在制訂預算時,聽取學校、師生、公眾的具體意見,在出臺後,監督政府部門撥款。其次,更重要的是給學校財政獨立空間。這不但關係到經費的合理使用,更關係到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和教育、學術研究的自主性——沒有財政獨立性,辦學自主權、教育與學術自主空間,就無從談起,在發達國家,政府向公立學校撥款,而公立學校照樣可自主辦學,就與學校財政相對獨立有關,政府很少會具體要求撥款怎麼使用,而會通過學校理事會對校內預算進行決策、學校每年向師生、社會公眾公開年度報告等來確保資金有效用於辦學之中。

  不少人擔心將資金使用的自主權力交給學校、個人之後,會被濫用,其實,自上而下同時缺乏師生、公眾參與決策、監督的財務管理方式,不但降低經費使用效率,還會增加被濫用的可能——只要在規定範圍內使用,就是濫用不出成果,也不會被追究,前些年就傳出用洗腳費報銷科研經費的醜聞——而把經費使用的自主權給學校、研究人員,同時要求財務收支情況完全公開、接受公眾監督,既可通過增強財政的獨立性,由此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以及教育自主權,也可有效防範經費浪費以及財務腐敗等問題。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