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源爭奪戰,怎麼爭、爭什麼?
時間:2011-07-04 13:38 來源:西安晚報
復旦大學招辦前日稱同城院校假冒復旦騙學生改志願,復旦教授馮瑋發微博稱是上海交大所為。7月2日晚,上海交大發聲明稱,“本校招生老師無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師通知考生取消其與他校所簽協議”。有關“考生受騙修改志願”的部分言論和報道對該校聲譽造成極大損害,將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一方指責“冒充欺騙考生”,另一方則矢口否認。事實真相究竟是什麼?目前顯然還很難一時厘清,其中的是非曲直,更難下判斷。但通過該事件,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還是不難判定的,那就是:眼下高校之間的生源爭奪戰,不僅確實客觀存在,而且“戰況”還相當激烈、甚至趨於“白熱化”。
據記者日前在湖北調查,湖北高考成績甫一公佈,“幾所名校在鄂的招生組對高分段考生的‘圍追堵截’便接踵而至”。“高分考生同時有好幾所高校都在聯繫”,“不到最後一刻,即便簽了協議也會‘改嫁’到其他高校”。而據媒體此前報道,一些地方還存在原本打算報考其他名校的高分考生被行政權力“綁架”上“北清”的情況。
高校乃至名校之間大打生源爭奪戰,從理想角度看,並不是什麼壞事。因為高考制度實質上原本就是一個競爭性的制度。既然學生之間需要通過高考相互競爭上大學以及上什麼大學的機會,那麼,高校之間當然也應該相互競爭招徠吸引學生的能力。顯然,只有通過這種多層次的相互競爭,考生與高校間雙向互動的選擇權,才能充分實現,進而激勵考生和高校均不斷提高自身教育素質。
但也必須看到,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競爭或“生源爭奪戰”究竟應該“怎麼爭”,又是不能不講規則的,如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規則和底線。為本校的招生利益而“假冒”其他學校老師欺騙考生,或者捏造事實、詆毀“兄弟院校”,如果這些情況屬實的話,那麼無疑都是破壞基本競爭規則、逾越競爭底線的行為。
另一方面,時下趨於“白熱化”的高校生源爭奪戰,之所以讓人感到擔心,除了“怎麼爭”的規則底線問題之外,還在於“爭什麼”的實質教育內涵。不難看出,目前內地高校間的生源爭奪戰,所爭奪的都是以“考分”為標準的“高分考生”。
與境外許多高校如香港高校對考生全面綜合素質的重視相比,內地高校這種固守“分數至上”標準的生源爭奪戰的競爭層次和檔次,顯然值得商榷。或許,這也正是內地高校“生源爭奪戰”雖然日趨激烈,卻有很多考生反而放棄內地高校、選擇港校的原因所在。
“君子矜而不爭,其爭也君子”。內地高校生源爭奪戰中的“爭”是否足夠“君子”——“怎麼爭”、“爭什麼”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競爭法則和教育規律,無疑值得我們認真反思。而這,比具體搞清楚復旦與上海交大之間在上述事件的是非曲直,更為重要。(張貴峰)
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