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掐架”暴露教育功利化之害
時間:2011-07-04 10:41 來源:人民日報
高校招生,往往被喻為“大戰”。近日,這場大戰再起硝煙。復旦大學稱有人假冒該校老師欺騙考生修改志願,更有教師在微博上直指“李鬼”來自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則緊急回應,稱不存在上述行為。
且不論真相如何、誰是誰非,這樣的過招,在某種程度上折射高校招生時爭奪優質生源的亂象。從自主招生的“北約”、“華約”抱團“掐尖”,到去年北大清華公佈的新生狀元數相互“打架”,高分考生作為“稀缺資源”,屢屢讓各個學校費盡心機。
的確,優質生源是決定高校教學品質的重要因素。但是,考生有自主選擇權,高校應憑自身影響力吸引人,而不是用別的什麼手段,如果罔顧規則甚至觸犯法律,則不僅損及學校聲譽,更會給學生留下令人失望的“第一課”。
亂象産生,源於招生已成一些高校的“面子工程”。比拼狀元數,比拼分數線……一旦生源被看成衡量高校實力的重要標準,學校下任務、定指標、許重獎,承受巨大壓力的招生工作出現無序競爭,也就在所難免。從一些高校為提高分數線只設一個招生計劃,到一校猛打另一校招生熱線致使線路繁忙,各種奇招、怪招迭出,便是明證。
一些情況值得注意:招生的過程和結果表面上公開透明,但是招生人員“私下”的活動——包括動用各種關係進行的種種許諾、遊説等——卻始終暗潮涌動。而對於高考招生,缺少法規細則進行引導規範,也沒有相關罰則讓“越軌者”止步。既有重重壓力,又有規則缺失,不正當競爭怎能不愈演愈烈?
實際上,“生源崇拜”只是“分數崇拜”的延續。高分不等於優質,招收的高分考生多也不等於學校一流。這樣的常識,我們已經討論了很多年,卻還是難成共識。這當中,有選材標準單一的原因,有評價體制不夠合理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原因。
如果把高校招生看成基礎教育的終點,招生掐架背後的“生源崇拜”會反饋到基礎教育的過程,“分數至上”、“應試為先”的魅影,將難以揮去。而如果把高校招生看成高等教育的起點,那麼,這樣極端功利化競爭也會影響到高校的教育方向,讓一些學生從一開始就曲解了成功的含義。
一切以優質生源為先,這樣的認識本身正佐證著對於教育結果的功利化評判和對於教育本質的功利化認知。從“被就業”牽扯出的高校就業率造假,到各種大學排行榜背後的利益鏈條,再到號稱“沒有4000萬身價不要來見我”的教授,這種種事件,與招生亂象一樣,都反映著教育功利化的迷思。
大學是創造社會理想的地方。當津津樂道于“分數線”、“狀元數”,當為了“掐尖”而不惜掐架,高校不妨問一問自己:我們的社會,究竟需要怎樣的大學?説到底,高校追求的不應是“分數化政績”,而應是文化傳薪人、社會守望者的使命和責任。(姜赟)
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