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句黯然的話,用在現正焦頭爛額的故宮身上,或許十分恰切。因為一起盜竊案,一個錯別字,一個傳説中的豪門會所,故宮正身陷前所未有的輿論漩渦。困于“三重門”(“盜竊門”、“錯字門”、“會所門”)後的故宮,文化朱顏,一朝盡失;斯文掃地,狼狽不堪。
終於,16日下午故宮準備先從關上這扇“錯字門”開始,漸漸退出公共輿論灼灼的視線。故宮在官方微博就錯字一事道歉。聲稱錦旗由保衛部門負責製作,贈送前未“交院裏檢查”。
盼望著,盼望著,故宮終於道歉了。但致歉的誠意含量,卻實在不敢恭維。如果打算就此毫發無傷全身而退,未免過於樂觀。因為就目前輿論反饋看,大家只是看到一個被當作“替罪羊”推出來的“保衛部門”,而沒有看到作為整體的故宮博物院,真正坦承失誤。道理很簡單,在外界輿論眼中,故宮是個整體,沒有“保衛部門”和“院領導”之分。不管錦旗是誰送的,鬧出“撼祖國強盛”的低級笑話,整個故宮博物院都難辭其咎。
更何況,作為世界文化遺産,故宮在公眾固有印象中,大致也應是一個和“文盲”絕緣的形象,不可能與“十字一錯”這麼汗顏的事兒沾邊。如果丟了文化的魂,卻又朝夕守著故宮裏各式古代文化瑰寶,就變得更加諷刺了。出錯後,卻無認錯的雅量,這是更加出醜露乖之舉,幾至斯文喪盡。即便迫於輿論壓力道歉了,竟然還一臉的不誠懇。越是想撇清干系,急於從醜事泥淖中儘早脫身,反而陷得越深。
如果説在關閉“錯字門”時,還只是因“措辭不當”而引人反感,那麼緊接著你發現,故宮方寸已亂,因為它頻密地又蹈覆轍:16日傍晚,故宮回應了建福宮私人會所一事,表示這是下屬故宮宮廷文化公司,“未經審批,擅作主張”的結果。
回應的核心和上述聲明,如出一轍:醜事皆為下屬未經請示的擅作主張,而與故宮毫無干係。但正如前所述,輿論才不會在乎這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就如孩子闖禍後,最後帳單只會寄給父母一樣,故宮博物院就是“三重門”後,公眾唯一看到的買單者。
更進一步説,故宮並非專屬博物院的。博物院只是受民眾所托的一個管理機構,故宮本身具有公共屬性,為全民所有。故宮裏早已不能再私藏什麼皇家秘密或至尊享受。
而這次故宮之所以陷入“三重門”不能自拔,就在於其公共性的潰退失守。正是遠離了公共性,故宮才無視公共文化責任,才“默許”下設的文化公司過度逐利,甚至假藉故宮這一公共資源來牟利。目前無法證明下屬獲利後,是否會有分贓盛宴,卻看到東窗事發後,故宮一臉無辜地推出一個個下屬機構來領受輿論苛責。
一個世界文化遺産管理處卻給人一副沒文化的市儈相,下設“文化公司”竟販賣“文化”(文物)獲利,這樣的故宮,到底是屬於公眾的博物院,還是淪為了某些人的私利“紫禁城”呢?(李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