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一些地方在環保監管工作中“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説明還沒有樹立正確的環保理念、發展理念。
據8月23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在環保部近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環保部政策法規司負責人對部分地方在環境督查時採取所有企業“一刀切”關停的管控方式作出回應,明確反對部分地方平時不作為,檢查時“濫作為”的行為。
一些地方在環保問題上,平時把關不嚴,監管不到位、不徹底,督查組來時自然缺乏底氣,於是便勒令域內企業在檢查時段全面關停,以營造一種天藍雲白的假像。而督查組前腳一走,“關停令”立刻解除,一切照舊。這種簡單粗暴的敷衍應付和弄虛作假,本質上來説仍是一種“形式主義”和“面子工程”。
一些地方在環保問題上“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説明還沒有樹立正確的環保理念、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能為了金山銀山隨意破壞、污染綠水青山。某些地方政府日常對環保工作不重視、對部分不具備環保條件的企業開綠燈、對某些污染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出現矛盾時就向經濟發展傾斜等現象,暴露出發展理念的落伍與錯位。
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管理方式,也是一種歪風邪氣。法律是嚴肅的,執法也應該是精準的——平時,如果監管部門該把關的沒有把關、該處罰的沒有處罰、該關停的沒有關停、該治理的沒有治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無異於一種失職瀆職;督查組到來時,監管部門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區分性質、行為、情節,不遵守程式,要求域內企業全部關停——有的企業沒有超標污染行為,不該受罰,或者雖有一些污染行為,但並未達到必須被關停的程度,使用其他較輕的法律手段即可。如此不僅于法無據,侵害了企業的權益,而且暴露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準欠缺,傷害了職能部門的公信力。
對環保部的批評,各地都該深刻反思,依法加強日常環保監管,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摒棄突擊監管、運動式整治之風,杜絕弄虛作假、形式主義。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各地日常環保數據的監測以及環境資訊的收集,也不妨多采取不打招呼、不下通知的暗訪暗查形式。此外,對於平時不作為、迎查時亂作為的地方,不能止于批評和警告,還要依法依規追責。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