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要把“新中考”變成小高考
在中考分數面前,學校往往以成績為導向,把“發展方向”具體化成了“分數方向”。為了獲得更好的分數,初一就開始提示學生分科,甚至不惜以課後分班來確定這種選擇。
作為2018年參加中考的北京初中生家長,這一年來我感受到了來自“新中考”的壓力,因為這一撥兒孩子將是面向“新中考”的第一屆中學生。馬上進入初三,他們要重新分班來應對考試,提前從“學生”變成“考生”。
“新中考”與原來的中考區別很大。2017年之前,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體育6門,共580分。而新中考實行“3必考+3選考+體育”的模式,即把考試科目調整為語文、數學、外語、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學)、體育9門課程,總分580分。
其中,語數英為必考科目,總分值各為100分;外語試卷總分值為100分,有兩次考試機會,60分為卷面考試成績,40分為聽力、口語考試。其他科目實行選考,從除體育外的5門科目中選擇3門參加考試,但是物理、生物(化學)須至少選擇1門。所選3科成績,由高到低分別按照100%、80%、60%的系數折算為實際分數,即:3科折算後實際滿分分別為100分、80分和60分。
這是為了面向高考改革而進行的中考改革,組合方式也與“新高考”對接。不過,從家長角度來看,“新中考”給學校和孩子們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一、課業加重。按照改革的初衷,應該是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擇強避弱,發揮自己所長進行選考。但在分數銖錙必較的中考前,沒有一個學校敢掉以輕心,結果是9門功課個個權重相同,實際上反倒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
二、為了應對中考,學校開始對選擇不同組合考試的孩子進行考前訓練。有的初中,這種訓練從2016年入校的初一新生就開始了。當然,“3+3”的選考,總計會有54種組合,學校也只是分大類給學生加課,物理、生物(化學)、歷史三種組合選考人數最多,則進行統一的課後教學。
三、孩子在初中階段就要考慮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鼓勵引導孩子發展興趣,並在興趣的基礎上針對某個學科進行深度學習和探究,這種給學生成長提供推動力和條件的做法應該説是正確的。但是,在中考分數面前,學校往往以成績為導向,把“發展方向”具體化成了“分數方向”。為了獲得更好的分數,初一就開始提示學生分科,甚至不惜以課後分班來確定這種選擇。初三前夕,各學校便以學生填報的志願類別進行重新分班。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同學不僅是在一起上課、活動的同齡人,更是成長道路上的同行者,互相影響、激勵、促進,共同成長。現在,為了應對“新中考”,原有的同學群體被打散重新組合,這種以考試科目為導向的做法,與之前已經明令禁止的按照成績“快慢分班”並無實質差別。
在義務教育的初中階段,不管是哪個學科的學習,對學生而言都還處於打基礎的通識教育階段。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任何事總想試一試,有了更多自主意識,但他們的願望與自己的實際能力又有很大的不匹配,因此興趣變化快、不定型。如果把“新高考”的分科、選考等方式機械地複製到初中,以分數為導向,變成“小高考”,既不利於他們全面發展,又不能真正找到他們的特長進行培養。而課業負擔的加重,已經背離了改革的初衷。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