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中,一位年輕人道出心中困惑:剛邁出校門不久,有理想也不缺激情,渴望成就一番事業;但胸中的那團火焰,時常會遭遇斜風冷雨。在通向遠方的路途上,難道只能一步步向現實低頭,眼看著內心的衝動一點點被消解?
困惑的背後,是如何處理自我與環境關係的深刻命題。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不論主觀上是否情願,人們難免受到人際關係和周圍環境的影響。由於人群、環境多元多樣,對個體來説,有些外在因素未必都能轉化為正能量。因此,當社會分工日益細密,面對複雜多變的人際交往,想要呵護初心、彰顯個性,殊為不易。其實,一個人選擇與周圍環境“和解”並不難,重要的是怎樣留存一份定力,始終保持內心的熱度。
不甘平庸、追求卓越,需要砥礪“再堅持一下”的意志。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的故事,眾所週知。試想,倘若他當初連續被拒兩次就打道回府,可能就沒有後來諸葛亮匡扶蜀漢的歷史傳奇。又如“光碟行動”,唯有馳而不息地倡導、一以貫之地踐行,才顯其價值與意義。俗話説,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始終不渝、持之以恒,為心中的一團火不斷添柴,才能蓄積韌勁,用實際行動深挖一眼泉,撒播青春的光和熱。
讓心靈保溫,貴在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為什麼有的人走得再遠,也牢記著原點,而有的人剛邁開步子,就忘記了為何出發?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心是篤實沉穩,還是遊移不定。保持心中的熱度,並非簡單地一味往前衝,找準定位、耐住寂寞更為重要。幹事創業,往往需要突破利益藩籬、闖出創新之路,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有種種雜音、噪音。但無論如何,不能被壓力澆滅了勁頭,向所謂的“現實”屈膝。太行山上扶貧,李保國不知道吃過多少苦,遇到過多少挫折,各種風言風語也沒少聽,但他認定一條:“我是農民的孩子,最見不得農民窮!”每當此時,他就仿佛有了用不完的力量。相似的經歷,相近的條件,一些青年人在患得患失中手忙腳亂、顧此失彼,最後甚至意志消沉、鬥志渙散,相比之下,我們從李保國那樣的沉潛者身上可以學到很多很多。
年輕人的身上洋溢著一個時代的群體風貌,刻印著不凡的價值追求。面對世俗的壓力,不庸俗、不媚俗;面對方方面面的誘惑,不鬆懈、不貪戀;保持自己心中的熱度,咬定青山不放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尊重彼此心中的光亮,賞其所長、容其所短,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惟其如此,才能讓一腔熱血汩汩流淌,始終傳遞心靈的溫度,讓夢想悄然生長。
有人説,生活仿佛一槽冷水,人若是一塊冷鐵,浸進去就會生銹,若是一塊熱鐵,不僅能鍛造出好鋼,還會讓水沸騰。讓心靈保持熱度,持續為內心的“小宇宙”注入正能量,那麼不管走到哪、身在何處,一個人總能讓生活綻放出絢爛的光彩。
(歡迎投稿,信箱:rmrbltan@163.com)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15日 04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