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陳芳、馬劍
針對此前發生的一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對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集中撤稿事件,14日科技部會同多部門通報了最新調查進展,表示正對被撤論文逐一徹查,對查實存在問題的論文作者將嚴肅處理。對學術不誠信者必須零容忍,堅決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滋生蔓延。
長期以來,我國廣大的科技工作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涌現了一大批像黃大年、李保國這樣具有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的優秀科學家,堪為世范。
這起撤稿事件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整體尊嚴,影響十分惡劣。也反映出我國學術環境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防範體系、懲戒力度都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對學術生態中的“病灶”亟須對症下藥。
當前,我國科研評價制度還不夠完善,現實中,一些單位分類評價改革措施落實不到位,還存在一刀切的做法。對學術不端的懲處多停留在學術道德批評和內部處理層面,導致學術造假成本過低,難以對科研不端行為形成有力震懾。
此次撤稿事件中,個別科技工作者底線意識不強,在名利誘惑面前心態失衡,從事了造假和學術不端行為,應承擔首要責任。與此同時,一些第三方仲介機構打著科技服務的幌子,行代寫代投之實,甚至提供虛假同行評議資訊,收取高額費用,毒化學術生態,應予堅決剷除。
聖潔的科學殿堂容不得半點不端行為抹黑。有關部門應以處理此次撤稿事件為切入點,查查體、治治病,深化科研評價制度改革,強化以“品德、能力、貢獻”為核心的人才評價導向,推動相關學術機構完善學術期刊跟蹤監測機制,加強科研學術領域誠信建設與聯合獎懲,力爭從根本上剷除論文造假的土壤,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在這個科研創新的黃金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應該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求真務實的科研環境和學術生態,堅守高尚的道德操守,秉承嚴謹的科學精神,讓“科技森林”日益枝繁葉茂。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