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終於還是對打賞下手了。近日,蘋果更新App Store審核指南,正式提出將“打賞”行為視為應用內支付,從中提取30%的分成。
這項政策就是衝著中國的App及其用戶來的,因為在App內開通打賞功能,可以説是中國網際網路的一個本土創新。也因如此,許多國內網際網路公司將受到此項政策的衝擊。此前,微信已經停止了在蘋果ios版的讚賞功能,現在,今日頭條、映客、知乎等App也紛紛作出了妥協。
這無疑會打擊國內App的創新積極性,影響相關産業的良性發展。打賞作為這些App的一大功能, 大大提高了用戶的粘度和活躍度。比如微信的打賞制度,首先會提高用戶綁卡的數量,刺激用戶使用錢包的頻率,而用戶綁了卡,養成打賞習慣,就可能在其他消費場景使用微信支付。所以,雖然多數平臺並未從中直接提成,打賞機制對其運營與成長卻是非常重要。
同樣受傷的還有內容創作者和普通用戶。在國內,打賞功能給內容創作者帶來了滿足感和現實收入,如今,原本是點對點的打賞,卻被蘋果公司硬生生切走一塊,這又如何叫人服氣?蘋果就像一家大商場,裏面開了許多家店,原來蘋果只是對這些店家收費,如今連給服務員的小費也要抽成,這當然不合理。
蘋果公司把App收費定義為程式內購買,但這原本指的是用戶向App購買商品與服務,而不包括打賞。對程式內購買抽取30%的“蘋果稅”,這是喬布斯在世時定下來的政策。但那時候,還沒有打賞這個概念。也因如此,蘋果公司決定對打賞進行抽成,事先要修改相關政策,把這視為一種程式內購買行為。而這其實是對程式內購買的擴大化,這已經不是在徵收“蘋果稅”,而是在收取“過路費”。這當然更不是一種創新,而不過是一種創收。
蘋果公司這麼做是為了維護其生態閉環與既得利益,杜絕App繞過蘋果的收費政策,直接從用戶那收費。但這也已經充分反映了蘋果公司的封閉思維,越來越難以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開放共用的精神。雖説許多App開通打賞功能,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自身利益,但這種與原創作者分享紅利的措施,才是一種共贏的做法,而不是濫用自身壟斷優勢、不擇手段地追逐利潤。
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國內手機銷量排行榜上,國産手機穩居前三,蘋果又一次被踢出了前三名。蘋果手機在國內的下跌,既與國産手機的崛起有關,也和蘋果越來越缺乏産品創新有關。已經有很長時間,蘋果推出的新品手機不再具有顛覆性創新內容,而只是通過變換顏色等方式吸引眼球。在這情況下,蘋果如果還死守著既得利益不放,而不是通過不斷創新來贏得用戶青睞,它的地位自然岌岌可危。
任何一家偉大的公司,一旦失去了進取與創新精神,就意味著停滯的開始,最終也就難免走向衰落,歸於平庸。(魏英傑)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