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十幾秒的“KO”視頻攪動了武林,一段“夜宿故宮”的直播也撩動了社會各界。
近日,一位女主播聲稱躲過安保,夜宿故宮,並開啟了直播。一時間,不管出於好奇還是質疑,圍觀者都對此議論紛紛,而實際上不過是女主播的“惡作劇”,把影視基地的“冠”戴到“故宮”頭上。這場鬧劇的威力並不比北京近日的風小,畢竟因為故宮所以被關注,因為無規則直播所以要引起警覺。
這是一個流量時代,視頻直播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啟一場新奇的探索。不過,面對故宮,面對規則,面對公序良俗,需要思考並回答:直播如何不傷己、不傷人?我們很容易理解,通過自己的視角直播或展示一個獨特的故宮,但手段需要合約、合規、合法;也可以想像,將千百年來沉澱著文化氣息的博物院通過現代技法傳播開來,但需要冷靜、理智、節制。
其實,這不只是一個直播合規與否的問題,更是一個傳統瑰寶如何與現代相處的問題。因為,一方面直播是現代技術的新奇玩法,另一方面故宮博物院代表了文化瑰寶,二者如何恰當結合才是大課題。換言之,縱使賦予文物現代傳播手段,不能因為玩法而誤傷,不能因為特異而毀譽。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覽時,在珍貴館藏文物展臺前提醒忙著拍攝的記者“小心別碰到,砸了我得負責”。這種“小心”裏的尊重,最值學習。
相較于直播事件帶來的負效應,故宮自身的現代化探索,本就上了很好的一課。從“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為代表的文案設計,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在不同次元世界、各個年齡群體中的熱播,從朝珠耳機的美與實用的文創開發,到故宮自主直播“明清禦窯瓷器——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陶瓷考古新成果展”,一系列探索讓人發現了一個可愛的、有趣的、溫度的、開放的、蘊藏無盡意味的新故宮。如此看,傳統優秀文化既不與現代相悖,更不是遠離現代的孤芳自賞;同理,現代元素,不管是傳播技術還是包裝手段,如果想打開傳統文化瑰寶的新世界,需要尊重文化本身,更需要尊重文化傳播的規律。
更重要的還是“生命力”。既包括文化自身應有的文化生命力,也包括現代技術需要被賦予的技術生命力。以直播為代表的新技術手段,之於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文化瑰寶,其道義之一就是讓公共文化的力量深入公眾,喚起人們心中的文化基因,在此過程中技術也增添了文化的光輝,關鍵是用好、用準;其歸途之一則是在時間的流轉中彰顯文化的品質和技術的時尚,當水墨畫動起來、當考古發掘呈現VR化了、當雕塑造像3D展示……文化這條流動的河,在某種程度上有了技術加固的河床,何嘗不是融合的共贏?
沿著時間,我們身處新時代,掌握新技術,面對新問題;回溯時間,我們來自古代,傳承文化,賡續歷史。即便面對傳統文化瑰寶,我們需要新的不一般的觸摸方式,時尚和有趣是文化傳播的要義之一;即便面對新傳播技術,我們更需要學會保護與尊重,找到與文化相處的友好切口。這不是直播帶來的困惑,也不是現代與保守的爭執,更像是傳承與時代留下的作業,你答好了嗎?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