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會,財政部部長肖捷在答記者問時稱,財政補貼資金不是“唐僧肉”。對(新能源汽車)騙補問題,財政部高度重視,已經對部分騙補企業進行了公開通報,並依法從嚴處理和處罰,追回騙補資金和罰款約23億元,並且對有問題的車輛不再補貼,對閒置的車輛也暫緩清算(3月7日中國青年網)。
有關新能源汽車的騙補議題,已經不是部長第一次“答記者問”了: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前,工信部部長苗圩就在“部長通道”上被問及同樣的話題。財政補貼不是“唐僧肉”,騙補伎倆須得零容忍——這是兩位部長給出的態度和承諾。不過,新能源汽車會不會繼續淪為騙補道具,財政補貼的防騙能力如何快速提升,這些問題可能和追討、施懲同樣重要。
好好的財政補貼“經”,愣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這羊毛薅得路人皆知,甚至成為明晃晃的破窗效應。繼去年12月20日工信部對涉及“有牌無車”的4家騙補企業下發了行政處罰決定書僅一個多月後,7家涉及“騙補”的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再度被“隆重”曝光。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在首批4家企業被罰後,一份涉及93家企業的《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騙補”和違規謀補名單》就開始在業內流傳。專業人士認為,這份名單有相當的可信度。儘管名單來源未知,但涉及企業多達93家,違規車輛76374輛,涉及金額共計92.7億元之巨,諸多資訊令人瞠目結舌。不過,令人倍感驚詫的是:目前已受處罰的11家企業,悉數位列其中。更“神奇”的是,數家涉事企業的違規車輛數量和涉案金額,竟然與這份名單驚人一致。那麼,問題就來了:第一,對於這份見仁見智的名單,相關部門有沒有順藤摸瓜?第二,查獲的騙補行為,何以一波接一波難以停歇?
有兩個背景不得不提:一方面,財政部數據顯示,自2009年起,中央財政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予以補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資金高達334.35億元。大手筆的補貼之下,我國新能源汽車連續兩年産銷量居世界第一,不過,“騙補”等問題亦成為明顯的後遺症。那麼,補貼之前,對於騙補風險防範有系統預案嗎?另一方面,就工信部最新的7張罰單來看,包括撤銷7家公司問題車型《道路機動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公告》、暫停7家公司申報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資質、責令7家公司進行為期兩個月整改等。相比此前4家騙補企業,這次的罰單顯然更“溫和”。那麼,零容忍的姿態是何以彰顯的呢?
有一點是肯定的:與其費心費力事後追討,倒不如殫精竭慮高築籬笆。
騙補,不該是新能源汽車發展壯大的“伴侶”。相較于撂狠話和下狠手,被騙補的“唐僧肉”起碼應該有吃一塹長一智的疼痛感:一要反省自己為啥“太好騙”,二要看看被騙後有沒有出臺應對措施。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