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産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這標誌著我國藥品領域將迎來全鏈條、全流程重大改革。
在深化醫改中,藥品改革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幾年前,媒體曾曝光一種名為“蘆筍片”的藥品,出廠價為15.5元,經過醫藥公司、醫藥代表、醫生等環節後,最終以213元的價格賣給患者。這是我國藥品亂象的一個縮影。藥價虛高,成為民生之痛,百姓反響強烈。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藥品企業“多小散亂差”,藥品品質參差不齊、流通秩序混亂、價格虛高等問題十分突出。2015年底,我國有藥品生産企業5065家,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産國和出口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製劑生産國,産品的97%為仿製藥,藥品同質化嚴重,低水準重復問題突出。近期發佈的過度重復藥品公告顯示,129種藥品有100家以上的企業同時生産。全國有藥品批發企業13508家,零售企業45.3萬多家,前三強藥品批發企業市場佔有率僅為33%,與發達國家普遍在80%以上的佔有率相比相差甚遠。行業集中度低,具備現代化醫藥流通條件的企業僅佔1.75%。藥品流通環節多,流通秩序混亂,挂靠經營、過票洗錢、商業賄賂屢禁不止,推高了藥品價格,腐蝕了醫生隊伍,誘導了大處方、開貴藥。
藥價虛高為何難以遏制?因為藥品的生産、流通、使用是一個複雜的生態鏈,牽涉方方面面的利益博弈,哪一方都不願意動自己的奶酪。只有打破既有利益格局,進行全鏈條、全流程改革,才能擠掉藥價裏的水分,讓藥品回歸治病功能。如果各自為政,分而治之,必然越治越忙,勞而無功。因此,治理藥品需要借鑒治水思維,立足全流域,突破關鍵點,上下聯動,協同作戰,才能標本兼治。
改革完善藥品生産流通使用政策,是推動醫藥産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意見》從藥品生産、流通、使用三個環節進行規範,有針對性地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在生産環節上,嚴格藥品上市審評審批。優化審評審批程式,加快臨床急需的新藥和短缺藥品審評審批;加快推進已上市仿製藥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在流通環節上,打破醫藥産品市場分割、地方保護,推動藥品流通企業兼併重組,加快形成以大型骨幹企業為主體、中小型企業為配套補充的城鄉藥品流通網路;推行藥品購銷“兩票制”,減少流通環節,淘汰不規範企業,凈化流通環境。在使用環節上,大力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按人頭付費、按床日付費等多種付費方式相結合的複合型付費方式,合理確定醫保支付標準,促使醫療機構主動規範醫療行為、降低運作成本。這一系列改革措施,對於提高藥品供給品質、規範藥品流通和使用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藥品生産流通改革必須堅持不懈,打一場持久戰。各有關部門齊心協力,精準發力,制定好落實政策措施的時間表、路線圖,用中國式辦法解決藥品改革難題,才會讓人民群眾用上品質更高、價格合理的藥品。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10日 05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