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我國華北及周邊地區多次出現較大範圍較長時間霧霾,引發輿論焦慮。
有關霧霾的成因,眾説紛紜。但有幾點共識:一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低端經濟形態長期發展積累;二是生産生活污染排放大;三是能源結構調整轉型未到位。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西方發達國家也曾為治污大費周章,代價高昂。用我們今天的努力,去比發達國家既有的成果,難免會讓“吃瓜群眾”有治理成果不夠給力的印象。
應對霧霾,各級政府一直在行動。近來,環保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相繼召開新聞發佈會,正面回應群眾訴求,北京市也把即將大範圍採取的十項重點措施公之於眾。各級政府層層簽訂治霾軍令狀,廣大基層幹部夙夜在公,特別是在大氣污染預警期嚴防死守,開展公車停駛、在施停工、存煤清零、噴霧灑水降塵行動等等,幾乎用足一切手段,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緩解群眾“霧霾焦慮”。
大氣污染防治,各級政府責無旁貸,同時每位公民也不應成為旁觀者。徹底治霾,需要全民齊參與。與其編段子吐槽調侃,不如攜手加入大氣污染防治的隊伍中來。只有每個人都從旁觀者轉為主人翁、從批評者轉為建議人、從抱怨者轉為志願者,社會各界齊出力,“擼起袖子加油幹”,防治大氣污染才能真真正正見效果。
治理霧霾,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既不會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當前,筆者認為,一是必須繼續加強頂層設計。建好區域一盤棋治理機制,出臺更為嚴格的政策法規,下決心徹底淘汰落後産能、低端業態,強化管理、聯防聯控。同時,基層政府要抓好落實,拿出啃硬骨頭的勇氣,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構建監督平臺,加強環境執法監管,進行責任追究。
群眾對霧霾天氣的埋怨,寄託著對政府治霾的期待。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有關部門直面問題,正面回應民眾關切,把成因、形勢、任務、舉措和效果及時公告,獲得理解和支援,消弭謠言和恐慌。同時,也應當有針對性地在主流媒體開闢專欄讓群眾建言獻策,最大誠意吸納全民智慧,走好科學防霾、群策共治的群眾路線。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面對成因複雜的霧霾難題,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需全民齊心協力共同打好這場攻堅戰、持久戰。作為基層幹部,筆者深感從上到下各級政府治霾壓力傳導不可謂不大,基層落實舉措也不可謂不狠。一條條的措施硬性紅線已經劃出,一個個終身追責的落地要求已經明確,一層層防治任務必須完成的軍令狀已經立下。此時此刻,面對霧霾,築牢“全民抗霾”的科學理念和必勝決心,就一定能激發出全民團結和衷共濟的磅薄力量。(作者:桑硼飛 北京基層幹部)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