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道德選擇,多一些敢於破局的人,而不是圍觀,社會環境才會更好一些
朋友最近因為常常擠公交,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但凡車上有第一個人主動讓座,這輛車的讓座率就一定會高,反之,大家就會大眼瞪小眼,即便求助的眼光掃到身上,也會被忽視,“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破局者站起來。只要我有位置,我一定做第一個!”朋友斬釘截鐵地説。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鮮見,排隊時,有人插隊,如果沒有人站出來大聲斥責,人人都會選擇忍氣吞聲,其結果,是更多人選擇插隊,反之,一旦有人站出來,一定會得到很多人的聲援,這個隊伍的秩序也會比較良好。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往往喜歡選擇觀望。打破道德困境和尷尬,往往需要有人第一個站出來。多一些這樣的破局者,該不該主動讓位,要不要扶一把,可不可以插隊,能不能誠信一些……這些踩在基礎道德準繩上的爭辯和討論,才會少一點,社會環境才會更好一些。當然,破局者也需要多一些社會的聲援、媒體的鼓勵和政策的支援,近年來,很多地方開始探索以政策來為見義勇為者護航,防止他們流血又流淚;以法規來鼓勵攙扶老人者,保護他們免遭訛詐;建立志願者和社會義工積分系統,支援大家為社會貢獻力量。只有形成好的氛圍,才能夠看到更多人成為第一個站起來的破局者。
想起了上學時的一件往事,因為長途汽車晚點,大量旅客滯留,好不容易一輛大車蹣跚走近,立刻引來人流涌動,老人小孩頓時被卷裹其中,任你車站管理人員怎麼喊也無濟於事,一時秩序大亂。這時,一個略帶沙啞稚嫩的聲音突然冒出:“是學生的站到這邊來,我們給大人看看什麼叫排隊乘車!”循聲望去,一條瘦弱的臂膀高高舉起,一個大學生模樣的青年站在邊上大聲呼籲著,小小的沉寂後,更多學生模樣的乘車者放棄擠車,站到了呼喊者邊上,擁擠的人流也慢慢歸於正常,雖然學生們幾乎都沒有能夠上車,但是車站組織者當場又協調了一輛大巴,主動要求將每個最終沒能上車者送到家門口。
直到今天,那嘶啞的嗓音,那瘦弱的臂膀,仍然印刻在我腦海裏。我和朋友的想法一樣,在我力所能及的時候,對於每一位真心需要幫助者,我會毫不猶豫地去伸出援手,你呢?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15日 15 版)
下一頁【延伸閱讀:北京晨報:給更多普通人 道德出彩的機會】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