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治理“血販子”,不能寄望于一味堵、一勞永逸。相反,既要通過執法手段擠壓“血販子”的市場,堵住他們的財路,也要激發社會獻血活力,疏通採血用血的障礙。
醫療環節再現“黃牛黨”——據報道,在一些地方,救治患者非常重要的輸血環節,居然也有人將“獻血”當做商品囤積起來,高價賣給需要用血的病人,從中牟取暴利。
與此前引發社會熱議的“號販子”一樣,這也是一起通過綁架患者權益,大發“疾病財”的行為,且性質更加惡劣。對此,沒有理由縱容不管。
自1998年10月起,我國《獻血法》正式頒布實施,臨床用血的安全性不斷提高,也越來越規範。但既然規範了,為什麼還有“血販子”暗流涌動,從中作梗呢?
最基本的原因是血源緊張。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利用科學手段生産血液,血液的獲得,必須從人體採集。而按照《獻血法》的規定,輸血的採血必須是無償的,這就要求社會上有足夠多的人群,能夠主動參與無償獻血。世衛組織推薦的保證臨床用血人口無償獻血率最少應達到1%,歐美國家的人口無償獻血率大大超出了此標準,達到了3%—7%左右,但在我國,這個指標僅僅維持在0.9%左右。數量本身就少,加之分佈不均,導致一些地區長期處於臨床用血緊張的境地。
與此同時,遇到用血緊張時,我們也缺乏一些切實可行的應急措施;醫療工作中出現“一袋血難倒英雄漢”時,往往也找不到有效的血源。本來互助獻血可以化解困局,但“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這樣的行為,對於親戚朋友多的家庭或許不難,可是,對那些用血量較大、親友又不多的患者來説,就異常艱難。而“血販子”正是抓住了這樣的需求,組織人員以“互助”的形式,達到了有償獻血的目的。
所以,要治理“血販子”,不能寄望于一味堵、一勞永逸。相反,應該兩手抓。既要通過執法手段擠壓“血販子”的市場,堵住他們的財路,也要激發社會獻血活力,疏通採血用血的障礙。具體怎麼做呢?
在很多國家,血庫會建立無償獻血的志願者資訊庫,如果血源緊張,就主動與這些志願者聯繫,發動他們獻血,緩解庫存血不足的問題。這被證實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此外,可以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建立一些類似于“眾籌”機制的用血資訊平臺。平臺定期向社會發佈一些用血需求,甚至可以將一些需求乃至輸血的急迫意義進行公佈,通過有血有肉的病例,激發人們無償獻血的責任心與成就感,把互助獻血從個人的朋友圈擴展到社會大家庭。
除了這些應急的方法外,最重要的還是提高人們的獻血意識。這就需要血庫的工作人員多與社會互動,定期公佈用血成本,打消人們對血庫可能用血謀利的顧慮。例如,主動到一些單位或者學校開展無償獻血的宣傳活動,以集體的力量激發人們的奉獻意願。總之,當病人不再“望血興嘆”時,“血販子”的生財之路也就自然斷裂了。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