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良好網路生態彰顯現代治理能力

2016年04月27日 11:21: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網治而知天下和。

  20多年來,中國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的步伐可謂一日千里,不僅網民數量約7億位居世界第一,網際網路普及率也達50.3%,其中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簡言之,網際網路不僅塑造了全新的中國社會生活形態,也深刻影響著中國政治生活格局。

  一個共識越發清晰: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網際網路思維”和網際網路安全。從“網際網路+”到“網路強國”,從網路治理到烏鎮峰會……一方面,網路時代,治國理政能力的挑戰和總體國家安全的威脅前所未有;但另一方面,良好網路生態也是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得力彰顯。

  今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強調“網路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路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路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誰都不願生活在一個充斥著虛假、詐騙、攻擊、謾罵、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間。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

  良好網路生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沒有引導、沒有監督、沒有規範、沒有治理,説翻就翻的,就是和諧與秩序的“小船”。在營造良好網路生態的路徑問題上,頂層設計給出了如下答案: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路空間治理,加強網路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路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

  概括起來,核心就是三句話:以人民為中心,治理與建設並重,弘揚正能量。

  順著這個思路捋下去,就是——“常上網看看”的網上群眾路線、“網無法外之地”的依法治網思維,以及“用核心價值觀佔領網際網路”的清朗運動。凡此種種,不僅關係到權力作為的姿態與能力,亦關切到公共治理的科學與智慧。或者説,在我們研究“在尊重網際網路邏輯的基礎上創新意識形態傳播手段”等公共命題的時候,我們便在為網路世界的公共治理能力做籌謀、做加法。

  道理很簡單:網路是虛擬的,問題與矛盾是真切的。“網路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但精神家園的美好,必須紮根于現實生活的幸福獲得感。

  這些年,在世界範圍之內,我們見識了網路不良資訊氾濫之禍——摧毀社會誠信,折損政府權威,動搖執政地位。古人云,牽一髮而動全身。眼下,可謂“治一網而促全局”。比如對於黨員幹部來説,“善於運用網路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幹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又比如就網路平臺本身而言,其已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再比如對於公共監督來説,“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發揮輿論監督包括網際網路監督作用。”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十三五”期間“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很顯然,在現實時空與網路時空的平行交叉中,“現代治理能力”不僅指向實體的生活場景,更涵蓋了網路社會與網路生活。

  網路經濟與文化,網路安全與秩序,網路政治與民主……這些繁複多元的課題,既考驗著國家治理能力,更測試著公民社會素養。某種意義上説,良好網路生態是現代治理能力的彰顯,但,何嘗不是“中國好網民”的合唱?(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