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8日至10月29日,東莞3個月內發生3起燒炭自殺案,9人死亡。中山大學成建定教授等人,對2010至2013年東莞發生的所有自殺案件進行的法醫學分析,或許能展露冰山一角。4年間,東莞共計有1000人自殺身亡。導致他們自殺的原因,首當其衝的是工作壓力,其次是感情問題,還有的歸因于自身疾病、家庭糾紛、厭世、經濟壓力、精神心理障礙、孤獨、學業壓力等等。
隨著調查數據的展開,更多令人不安的跡象隨之顯現——不僅是東莞流動農民工群體自殺事件高發,大學生、中學生群體同樣存在越來越高的自殺意念發生率。人們究竟怎麼了,為何要用如此決絕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成為日益沉重的時代拷問。
生命猶如一條奔騰的河流,然而各種各樣的灰色因素如果不加以及時排解,就可能淤積沉澱,最終會衝破個人的理性防線,走向難以自控的洪水氾濫。
因此,加強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注是所有人都應直面的共同課題。給生命一個泄洪口,讓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可以通過合理渠道釋放出來,從而減輕不必要的心理負累,這就是社會心理干預的積極作用。
誠如曾跟隨東莞警方參與拯救相約自殺者並進行干預的心理專家李華照所表示,對青少年自殺的危機干預應成為全社會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重點,心理健康要從小抓起。專家的期望與尷尬的現實之間形成了多麼強烈的反差,恰恰是從個體少年時,就面臨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的競爭壓力,這種人為製造的高壓狀態將持續到成人,並且一直延續下去。
在我們的學校中,最稀缺的往往都是人們最需要的、與身心有關的人文課程,比如強身健體的體育課、傳遞正確人際交往與兩性關係的成長常識課,以及關注到人性細微處的心理健康課程。孩子們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相關教育,成長過程就變成了營養成分嚴重不足的“大頭嬰兒”,抗壓能力偏低,缺乏對各種事物的認知與辨析能力,無法應對變化給自身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因此任何一次突發性事件,都可能導致孩子整體解壓系統的徹底崩潰。近年來,不少學生因為老師不經意的一次責怪,或者是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輕易地結束花樣人生,就是一再鳴起的警鐘。
而如此惡果同樣會蔓延到人生的下一階段,許多人心理年齡與身體年齡的巨大差異,人格塑造在青少年時期的斷裂,必然會導致哪怕三四十歲正當年,也會在各種磨礪或挫折面前手足無措,選擇自棄來逃避本應扛起來的責任。
給生命一個泄洪口是社會課題,這並非聚焦于一時,而要長伴人們一生。生命中所遭遇的那些淺灘、激流、漩渦,有的人選擇堅守乃至挺進,有的人則製造出更大的心靈黑洞,纏繞著肉體下沉到水底。無論如何,他們下墜的過程中,都是在釋放面向外界的求救信號——誰來幫幫我?可惜的是,社會沒有教導給人們以自救的心理知識,也沒有做好救援的事先準備,眼睜睜看著悲劇反覆上演。這就是比一個生命逝去,更讓我們無法原諒自己的“原罪”。
從現在開始,將心理建設作為全社會都要參與的長久課題,為每個人建設生命的泄洪口,我們應當做到,我們必須做到。(畢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