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增強監測力量,對事故區域周邊大氣、土壤、水質等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準確發佈監測數據,完善應急處置預案,嚴防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這是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專題聽取國務院工作組關於天津港“8 12”特大爆炸事故搶險救援和應急處置情況彙報後強調的七項重要工作之一。血的教訓又一次敲響了警鐘,經濟發展須以安全生産、生態環保為先。這不僅是當務之急,也是永恒的重大課題。
經濟發展與安全生産、生態環保該是怎樣的關係?企業高管、黨政官員説起來頭頭是道,可做起來為什麼常常以犧牲安全、生態環保為代價呢?如果説以前為了GDP考核,那麼不再以GDP論英雄後,為何還是不顧安全和生態環保?這裡不能不説一些企業高管、黨政官員私利太重,官商勾結成了解不開的死結。腐敗重災區往往以“金錢開路”,層層打通“關係門”,使安全生産、生態環保法規成了擺設。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與居民距離只有560米,明顯與“至少保持1000米”的規定不符,可安評環評還是批下來了,這其中的問題可想而知。顯然,嶄斷官商死結,杜絕“關係門”,堅決反腐,可促使相關法規落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不少地方存在資源能源過度消耗,甚至以損害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一時發展,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惡化。耕地面積驟減已逼近18億畝紅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日趨嚴重,風沙、沙塵暴、霧霾、旱澇災害侵襲多地......追根究底是生態失衡造成的惡果。一些地方在抗災救災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已超過了犧牲環境換取的經濟發展成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發展經濟當以生態環保為先,在當今不僅可行,也是合乎民心國情,順應自然規律。以民心來説,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百姓對空氣、水、食品、居住環境等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百姓幸福指數中的比重不斷攀升。百姓已從過去“盼溫飽”變為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變為現在“求生態”。從國家來論,近年來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今年4月25日我國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我們沒有理由在發展經濟時不保護好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以汽車行業來説,開始忽視尾氣排放,致使現在不少城市尾氣排放量成為PM2.5嚴重超標的元兇,這就是“犧牲環境換取增長”。如今汽車業的發展必須把節能減排等環保指標放在首位,淘汰落後産能,推動汽車行業轉型升級,這也是生態環保引領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浙江、新疆等省區這些年來堅持經濟發展以生態環保為先,新項目可行性調研突出生態環保,如果對生態環保不利就不立項。老産能即使對GDP貢獻大,但不利於環保的堅決關停或轉型。浙江多家商業銀行一直堅持綠色信貸,環保不達標一票否決,倒逼企業發展生産須以生態環保為先。可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保提供的資源和持續生産能力。誠然,今天所説的生態環保,應該是生態文明的建設,是對環境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使之更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我們再也不能走“先發展再治污”的老路了。
其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的關係早就有一系列的論述。兩年前習總書記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10年前在浙江任省委書記下農村調研時説“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領悟習總書記的這些科學論斷,就是要確立發展經濟須以生態環保為先的理念,並真正落到實處。倘如此,美麗中國建設一定會走上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之路,良好生態環境一定會成為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